我在大秦基建两百年[第四天灾](406)
留下嬴政和阿一互相揖礼。
嬴政问:“仙使可要留下来一道用饭。”
阿一自己住,除了找人定期搞卫生以为,家里一个人都没有,回家还得自己动手做饭,自然就不客气了。
开玩笑,他的脸皮没这么薄。
用过饭后,他才归家,昱日向嬴子楚递交了书令。
嬴子楚翻阅着手中的册子半晌,没有说话。
吕不韦也在,他便顺口问了吕不韦意见。
“相国怎么说。”
吕不韦揖礼:“仙使所书,都是关乎黔首的大事情,只是天下初兴,这修筑水利工程,终究费事了些,可以将此事往后挪。”
“臣私以为,此事需得放在举办科举以后。”
“科举此事乃为朝堂谋人才,人才足,则天下足。”
阿一揣手,脸上带着微笑:“农业才是一国之根本,相国此言偏颇了。科举一事,若是就此推行,则能入学室者,尽是各国贵族大臣。”
这么一来,岂不是给了他们占据朝堂的机会。
要是进入朝堂的全是贵族的人,他们还会为黔首谋福利吗?
玩家是绝对不相信的。
甚至怀疑。
他从来都不高估人心,尽管他出身也很好。
要不是玩这一场游戏的话,其实光是看每年每年慈善基金捐赠出去以后,助理发来的那些照片,他是没有任何穷苦人民艰难挣扎的实感。
“先发展农业、畜牧业,将天下人的肚子填饱,尔后兴行经济,则可以为提高综合国力提供稳定的支柱。”
“唯有天下人的肚子填饱了,经济上去了,国家才能发展各项事业……”
讲到一半,阿一发现嬴子楚根本对这些东西概念不清晰。
小八前去接手时,对方已经是少年,又没有几年就跑离赵国,嬴驷和嬴稷心里门儿清的事情,嬴子楚这里还是白纸一片。
于是,他换了话术。
“王要先明白一件事情,要是朝堂上全是六国贵族和大臣,那么有一日他们忽然觉得秦国行法不好,便会极力恢复旧制。”
“旧制如何,王应当也清楚。”
在赵国这么些年,对方治国依人而不依法,都带来了什么,嬴子楚都是见过的。
“秦之新律,已然深入人心,若是想要恢复旧制,秦国一定伤筋动骨。”
“秦孝公时,新律可以推行,乃因秦国当时已接近崩溃,打散重建是最好的方案。可此事放在今日的秦国,要坏掉法,就是要坏掉根基。”
“那么,倘若臣下还要为己谋利,又该会如何呢?”
那就再次将秦国打碎。
简言之,架空王,或者造反。
两者选其一,就是最好的做法。
贵族一直以来,都没少干这种事情,而且他们财力丰厚,不想失去更多利益就会铤而走险。
这些话,不用阿一细说,嬴子楚也能明白。
便是明白,他犹豫了。
吕不韦:“……”
他也觉得有理,可他散尽家财,赌嬴子楚上位,不是只想要当三年相国过过瘾。
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也得要给自己先谋一个位置。
若是战后重建的大事情上,他一点主意都没有,这个相国的位置,他也坐不稳。
迟早会被玩家捋下来。
他张开嘴巴,准备说话:“臣……”
“臣泽,请见我王。”
章台宫前来人,是三三之前带回来的蔡泽。
对方口才也是一个有大能的人才,为秦国出了不少意见,但是因秦国人才向来多,他初时并没有展露头角。
嬴子楚听闻蔡泽求见,赶紧让他进来,也说说此事意见。
蔡泽看完手中书令,有些诧异于仙使能耐。
他以为,仙使会的事情,在过去一百多年,不管怎么说,都该倒干净了。
不曾想,对方竟还有这样的耐心,将事情分化成这样仔细。
他敢说这份东西,应当早就在仙使心目中存在了。
要是提前拿出来的话,前任王应该就会不遗余力帮忙促成这件事情。
可那时候的时机不对,要是拿出来的话,效果也不好。
这样,功劳不成,对秦国贡献也近乎没有。
好的计谋,也会变成废物。
光是这份忍耐力,他就已经生起几分敬佩来。
思绪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蔡泽将手中书令合上,双手捧着,重新还给嬴子楚。
子楚伸手接过,问他:“蔡老如何说?”
“老臣以为,仙使所上交的书令,已经将接下来五年,秦国需要做的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帖。”
甚至连轻重缓急都排列好。
“王只需要安排合适的人将事情办好,就能功在千秋,功在当下。”
他摆出谦卑的姿态来。
相比阿一素来站在高位,很少低头的习惯来说,蔡泽说出口的话,更容易令嬴子楚接受。
可他还是有些犹豫,不知道这么办,会不会助长仙使的影响。
嬴子楚的眼神,再次飘向吕不韦。
蔡泽那句“功在千秋”,实在是说到了他心窝上。
功在千秋需要前瞻吏,功在当代需要为天下人交口称赞。
碰上既功在当代,又能流芳千古的机会,实在不容易。
阿一垂眸,配合道:“一尝闻,相国有容人之量,亦有鹰隼般尖锐的眼神,更有学识与识人之才。有关科举与扫盲之事,一以为,全部交给相国是最适当不过的。”
“全部”二字,他咬得特别重。
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将这个功劳全部都让给吕不韦。
横竖,科举和扫盲这种事情,都是老祖宗的智慧,不是他的智慧,他只不过是个只是搬运工,偶尔得来机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