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婆忽悠成卷王的咸鱼(111)
不是没人发现,但是谁也没说,定川王早慧之名谁人不知,只不过他们以为这是小王爷让着他们,多么美妙的一场误会。
小王爷最近没事儿就喜欢逛街,他是真的发现他对这个时代的了解太少了。他一直以为书铺会卖经义、史书等,结果发现只有一些最简单认字的书,更多的则是各种小说,香艳款的小说听说还很畅销。
没有书,要怎么读书?他心里有个大大的疑问,给长公主和四皇子送去定川百货新品的时候,他在信里顺嘴问了一句。没想到得到了长公主的一个长篇回复,以及一个不可思议的答案。
名家典籍都藏于各世家、功勋的府里,根本不对外分享。平民百姓想读书,那是不可能的,至多只是认点字,认字也是也艰辛的,去学堂是要给钱的,买那些基础的书籍也是给钱的。最离谱的是一本认字的书怎么都能卖那么贵,他明明记得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印刷术了。
就这样的环境下,平民哪怕被举荐了,有机会参加考试,他们甚至连考试的题目都看不懂,不是说他们的智商不够,纯粹就是因为教育资源被世家、功勋给垄断了。就好比你一个文科生,我非要考你物理、化学;你一个学生物的,我非要考你地理,这怎么可能考得上?
小王爷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李丞相能当丞相了。因为李家祖上有个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至今这雕版印刷术依旧垄断在李家手里。而且李丞相把持着朝廷的官员任用和升迁,在他的影响下,各地的学堂都必须买他李家印制的书籍,这价格不提也罢。
小王爷是真气笑了,公权私用到极致,大概就是李丞相这样的。只是他不明白这雕版印刷之法,其实并没有多难,为什么朝廷不自己建雕版印术厂呢?
雕版印刷光听这名字就能猜出来这印刷的大体法子,无非就是木板上刻字然后拓印。话虽如此,其实也没有这般简单,首先就是这板的选材,必须是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
其次就是刻字,刻字主要看雕刻师父的手艺,先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然后由雕刻师父一笔一划地雕刻。这个对手艺要求很高,必须要一次性全部雕刻正确,不然就是废板,而且雕刻也不是简单的事,尽量要把每个字的笔划雕刻的突出程度差不多,不然拓印的时候这纸张就很容易破裂。
等到这雕板完成以后,用刷子蘸上墨汁均匀地刷在雕版上,还不能刷的太厚,然后再将白纸覆盖在雕板上,并用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确保这字都印在了纸上。最后取下这印好的纸,再不断重复这样的工序就好了。
雕版印刷只能一页一页的地刻、一页一页地印,所以这印刷效率其实并不高,低效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高成本。
这么简单的原理,没道理仿不了的。那为什么皇家不去普及呢,因为造纸的工艺也在李家的手里,这造纸之术是谁人发明的,已经无从查证了,曾今的端木国,有几个造纸的世家,但是到了现在只剩下了李家。
皇家与李家的默认的就是让纸张以正常的价格在市面上流转,但是同样也默许了他们对雕版印刷书的垄断。
简直是荒唐,为了一族之利阻碍了一个朝代的发展!
小王爷气的头疼,在书房里来回走动。然后他走去了书桌前,提笔写下三问:
殿下,臣有三问,
如有别家可制纸张,是否可破李家之独有之局?
如有其他印刷之法,是否普及能有之书?
如有书籍普及可启民智,是否天子所愿?
第一个问题是问,长公主会不会屈服于李家的势力,让再次造出纸张的家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第二个问题是问,长公主愿不愿意将皇家的藏书分享与天下;第三个问题是问,长公主皇家到底希望愚民来简化管理,还是愿意开启民智让时代前进。
这封信送出后,小王爷等了数日才收到回信,信很简单。“愿天下百姓有能力明辨是非、愿天下百官为国为民、愿我端木家不再受李家掣肘。”
看到这个回答,小王爷真心实意的笑了。做出纸、研究出印刷术对他来说都不难,但是万一端木帝崇尚愚民的统治方式要怎么办?
好在有个长公主,他未必相信端木帝,但是他愿意相信长公主,相信那个在旱灾期间日夜奔波只为百姓少受罪的长公主,相信那个为了无辜稚子求他帮忙的长公主。
小王爷上辈子就很喜欢看一些杂书,天文地理都喜欢,因为他不需要卷高考,所以有大把的时间去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造纸术他确实有些印象。他打算就在定川王府试验,这东西但凡流出点风声,李家势必不会放任的。
他让人去收集了好些信息,大抵可以推断出,李家的造纸术大概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平,主要的原材料就是麻、树皮、麻头、破布等植物纤维,这些原料的价格并不贵,而且他们应该也找到了法子改进。
小王爷拿起桌上纸,这纸白度算是还不错的,而且表面也比较光滑、纸上纤维束较少,算是很不错的品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