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婆忽悠成卷王的咸鱼(127)
“殿下可还记得收支记账法?”
当然记得,这是小王爷提出的,现如今朝廷、民间通用的记账方法就是这个。可这个和算学有什么关系?
“殿下,一个铺子的进出可能很多的,那么的铺子汇总而成的账就更多了。我们眼下计数都是文字,写的很复杂的,到了数字很多的时候,这记录也就变的很复杂。我从太玄门的古籍看到一种计数方法,很简单,我想把这法子传播开来。”
长公主听到久违的了“太玄门出处”,她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小王爷,也不多问,继续听他说下去。
小王爷说的其实就是阿拉伯数字,他让人去走商的地方都找过,没见到有哪个国家现在在用的是阿拉伯数字,所以他只能把锅再次甩给太玄门了。阿拉伯数字简单、方便、易于理解、易于计算,这东西寻常人都能很快掌握;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他希望统一度量衡。
度是指计量长短用的器具,量是指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衡是指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端木国只有衡的标准是统一,这恐怕还是因为征收粮食的、制作官银才统一的。
但是长度、容积等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了,推行统一的度量衡才能形成以后的制造标准,有了这个统一的制造标准,如此一来工业才能发展的更好。
除此以外,小王爷希望在民间普及简单的数学,毕竟加减之法都是日常所需的。还有就是不久以后的学堂,也要把这算学加进去才好,省的选出来的官员对实务一无所知,全凭下面人摆布。数都数不清楚,不能怪别人糊弄你,小王爷对只知道吟诗唱词的官员是很不屑一顾的。
他把已经整理的一部分拿给长公主看,这算学,他才编到第二册 。第一册是数字,还有就是简单的加减法;第二册是是乘除法,还没编完。
小王爷说四皇子帮了大忙一点也不算夸张,毕竟,他写的东西都是找四皇子看过,四皇子理解能力已经这个时代相当出众的了,如果他都不能顺利的接受,那只能说小王爷编写的东西还不够简单明了。
第一册 的加减法中,配了很多的现实题目,用于练习,比如张三家的老母鸡下了10个蛋,今日的集市售价是1文/个,请问今天张三如果成功卖出去10个鸡蛋,他能赚多少钱。
长公主的算学也是相当不错的,她看了一遍阿拉伯数字就已经记住了,再看后面的内容就是渐入佳境,阿拉伯数字用起来简单明了,用三位分节法很快的知道很长的一串数字究竟是多少,而且书写更是大大简化了。如果这阿拉伯数字能顺利推广,这记账的效率一定能大幅提高。
小王爷看长公主对第一册 的内容接受度很好,他就开口提了度量衡的事情,“殿下,度量衡的统一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和发展,就比如这书籍。”说着,小王爷从书架上取下来的几本书籍,长宽皆不同,单独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放到一起久感觉很乱。
“若是岚城与平城一同制作一艘船,两成约定各做一半的木板,您猜最后这些木板能直接用吗?”
长公主看看桌上那些大小不一的书籍,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过往为什么没有这样的问题?”
“殿下,同一个铺子的东西相差不大的,做了第一份可以作为参照物,之后的全都比这这份做就好。但是各城池之间、甚至同一个城池中不同的铺子,那东西的规格可就千差万别了。”
长公主意识到这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性,她郑重地看向他,“予我一份奏折,此事需得父皇下旨。”
小王爷点点头,直接从被纸张覆盖的桌上翻出一本奏折递给长公主,“我早就写好了,本来打算等第二册 编写好以后再呈给陛下。”
长公主接过他的奏折,知道他这是不想以自己的名义递给父皇,调侃到“这倒是我来的巧了。”
彼时的皇宫里气氛可就没那么好了,去年李丞相一家私收农税,端木帝本以为他们只是贪银子,结果到了今年才发现雅城的农田有七成尽数归于李家。为了避开惩罚性的税收,这李家还有人搞什么“断亲”,然后这一家、一家的,谁都没超了限制。
端木帝将手中的笔重重地*七*七*整*理摔在桌上,想必他们就是借着去年的机会,一边提高粮税,一边高利贷借钱给交不起粮税的农户。到了今年这利滚利,可不就是还不上了,这底层的人能怎么办,基本都是把田地拿去抵债了。
这李丞相当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盘,一年时间空手套白狼拿下了几百万亩良田,甚至还不需要支付多少银钱就能找到帮他种地的人。这一本万利的手段着实让人佩服,就是有这份儿心思怎么不知道干点利国利民的事儿呢?
雅城本就是粮食产区,眼下,这雅城的粮食尽归于李丞相一家,他们要这么多粮食干嘛,不会是为了一点银钱的。之前是他想简单了,恐怕这鲁城不久以后也将有动作了,就是不知道会是谁先跳出来。
晚上皇帝一家四口一起用晚膳,就听见四皇子兴奋地说个不停。端木帝注意到那句让天下百姓都能识得数字,如果再早一点,是不是雅城的那些农户也不会被哄骗着签下利滚利的借条?
长公主早就注意到父皇的情绪不高,她猜是有什么大事发生,只是这会也不是问的时机。等到晚膳以后,长公主又把从定川王府带回来的蜂蜜柚子茶给端上来了。还是那句话,定川王出品必属精品,这蜂蜜柚子茶,甜而不腻,自带柚子的果香,喝起来都能让人心情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