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婆忽悠成卷王的咸鱼(64)
“大公子之计大善,若是真有旱灾,雅城与扬城邻近岚城,岚城若是不送粮来赈灾,就是长公主不仁。”谋士乙的想法更恶毒,不管雅城与扬城因为遭了难,但是这都是端木国的城池,皇帝就应该一视同仁的去赈灾,不然这不是一个现成的起兵理由吗?
这银钱谁会嫌多呢?丞相最后拍板,“让雅城与扬城的人赶紧收粮,价格高点也无妨。另外让人去各地去说说,这天降异象似乎是人为的异象,到现在,这天气不是也很正常吗。”
退一万步讲,长公主,一个不能即位的公主,让她蹦跶一下又如何,有他们的人在一旁制造混乱,到了最后这水窖什么的没有建好,不也就是证明她的无能吗。长公主赈灾不利,事后总有办法拿捏他们。这龙椅,端木家也坐的够久了,总该换换人去坐了。
粮食不怕多,有了旱灾哪怕十倍都能赚回来,没有旱灾就送去养私兵好了。李丞相自觉测算无遗,无论怎么样,他们李家都是赚的。
长公主带了两个侍女同行,也就不避讳的与小王爷同乘了。她心里有些没底,也不知道他们此行是否顺利。她是认真研读过小王爷递上的那份奏折,小王爷那句“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大涝之后必瘟疫横行”,她自己就有过亲身经历,所以她很赞同小王爷提的那些预先措施。
“云谦,若是大旱,必然吃不饱,此时征劳役是否会引起民变?”
“长公主殿下无论你我多努力,都不可能让所有人在这灾荒年代吃饱喝足,升米恩斗米仇,”白嫖是不会被人感激的,反倒会成为后期攻坚他们的理由,所以必须用以工代赈的法子。
“本宫实在担心,也不知道今年的收成能不能如期。”
“师傅说如果运气好的话,今年尚不至于颗粒无收,加上国库原有的储量,至少今年还不至于发生大面积的饥荒。我名下的庄子更是基本全改做种粮食了,这些粮食混上些菜籽油,还是挺能顶事儿的。”
至于更久以后,那还有腊肉、还有西米地亚运来的粮食。小王爷也不知道到底能撑多久,所以灾荒到来以后,就不可能保证人人吃饱,有些地方的底线只是不饿死而已。
长公主听着这一个接一个的举措,远比他的奏折里更详细,为什么他不写出来呢?“你的奏折似乎简略了许多。”
这皇家出品果然不好糊弄,小王爷当然知道自己递上去的奏折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不详细,因为他不打算白送啊,但是现在说这些话,就怕皇帝以为他在胁迫他。“臣有私心,但是社稷为先。”
这话似乎说了原因,又似乎什么都没说。长公主心里琢磨,这是说公与私吗?她可以自己再想想,总感觉她已经摸到答案了,只差捅破最后一层纱窗。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水利设施,以她对李丞相的了解,不给他们找点麻烦,那就不是李丞相了。“可否请太玄门的师兄先给与我一份明细,要采购的木料、砂石我可以着人去办。另外,可否借用一下太玄门的名声?”
小王爷也不傻,明白长公主的言下之意,这倒是没问题,如果他没猜错长公主的打算是借力打力了。“图纸我这有,之前已经安排人去准备了,只是时间有限,恐不充足,劳烦殿下费心了。太玄门已经出世,自然不怕人言。”
这两个人大概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对对方的态度都不是对一个未成丁的孩子的态度。
两人很快到了中原城,十一岁的长公主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她到了中原城直接让城主召集了城内所有的工匠,然后分工,安排一部分匠人做木条,一部分匠人去学习这建造之法。分工会让效率大幅提升,这长公主也是从小王爷身上学到的。
中原城的就封王侯里,权利最大的当属康王,长公主直奔康王府,“康王叔,中原城之事还请多费心。”
康王上辈子没有反,所以长公主才放心找他,康王是有能力的,有他相助,这中原城之事会事倍功半。她先来中原城何尝不是示好呢,谁先做了准备,谁的损失就会更少。
“长公主殿下放心,为本王明白轻重。我康王府男丁分几路去督建这些水利设施。只是殿下,仅我一家之力恐有不足。”中原城有八十余万人口,更不要说周边的郡县、村庄了,要知道这可是端木国面积最大的城池,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瀚海王世子已经去寻了他外祖一家来帮忙,明日本宫会再去拜访几位王叔。”谁要在这会阴奉阳违,就别怪她不客气了。
“康王叔,记得让各家加深井深,如果能开出来新的水井就更好了。无论如何这井一定要够深才是。”现在多费些事,是为了日后能多活下来些人。
康王看着眼前果决的少女,想着坊间传言说长公主温婉如水,再看看她这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这温婉的美名怕是端木帝放出来的吧。不过也只有这样的长公主才担得起这重任,他点头应下,这救灾可不仅是救百姓,更是自救。
本以为这找水很难,没想到那太玄门的门人很是有些本事,寻水源,一寻一个准儿,只恨这匠人用时,方嫌少。他们家的庄子最先做完了应急准备,然后开始按瀚海世子的建议去储量、储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