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婆忽悠成卷王的咸鱼(73)
比起小王爷的顺风顺水,长公主的进展几乎等于无。不出意外,雅城和扬城都找了各种理由不让她去,她插在那边的探子穿回来的消息,这两个城城主,不仅没搞水窖、水利修建,还到处宣扬皇帝为一己之私铺张浪费、大兴土木工程。
她冷笑一声,直接掉头回了岚城,反正很多人宁愿相信这城主的话,也不遵天子号令。
她和小王爷时常有书信往来,小王爷建议今年的粮税,都不要急着运到帝京,如果大旱对收成影响很大,最好直接免了今年税,让老百姓把地里那点出息都攥在自己手里,好歹能熬过今年。老百姓心里会念着施仁政的皇帝的好,民心所向可是这点粮税能比拟的。
六月到八月,接连三个月都是滴雨都未下。端木帝下旨,免除今年所有的税负,要求各地方看护好新建的水窖、溪井、井渠,不准任何人擅自挪用粮仓的储备,一经发现诛九族。
连着三个月的高温,就算有提前的准备,这季的粮食还是大幅减产了,各地的产出不足往日的六成,最差的地方只有往日的两成。边城、鲁城、北城、凉城都向皇帝申请储备粮,这旱灾可不仅仅是端木国,北蛮国的草原都枯萎了。
可以预见的是今年的秋冬,北蛮一定会兴兵来犯,因为他们要来抢粮食。这可是老百姓的活命的粮食,怎么能让他们抢走?端木帝准备从中原城的大粮仓调出部分粮食,分批送到四个城,但是能分出的粮食是有限的。
长公主给了皇帝一个建议,“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此时此刻,他们的兵将还都能吃饱喝足,战马也都还能养的起,但是再等上一两年就不一定了。端木帝很犹豫,他无法确定现在的端木国能不能打得过北蛮。
长公主也未必有必胜的把我,但是端木国等不起,内忧外患,至少在内忧还能控制的时候先把外患解决掉。她和外公萧太尉讨论过,唯一可行的法子就是奇袭,这还是她和小王爷闲聊时听他讲了草船借箭,才想出的主意。
有了小王爷给她的那些枯萎的松木(含有很高的油脂)、火油,这把火一定会在草原上烧的轰轰烈烈的。干枯的草原会加剧这火势,没有足够水去灭火,这火势将会一往无前。
辽阔的草原那么大,长公主不会天真地以为几场大火就能灭了北蛮,这火只要能烧死他们大部分的战马就足够了,没了马的北蛮人不足为惧。
长公主是个逻辑满点的谋略家,在她的利弊分析下,端木帝成功被说服了,最终点头同意出兵。但是这出兵也有讲究,不能直接下旨,朝中的阻力是不容忽视的。只能让这场战争被动发生,面对入侵,面对北蛮的烧杀掠夺,他们选择了反击,仅此而已。
这是一个一石二鸟之计,不仅有个合理的出兵理由,还要让边城和凉城的粮食看起来理所当然的紧缺,这样皇帝才能合的多分配给他们粮食。
九月依旧是滴未下,除了天灾,还来了人祸,北蛮“来犯”了,说是因为草原水草不丰,他们要抢粮食过冬。这群蛮子不仅抢,还放火烧,听说边城的粮仓被毁了大半。
这一下可算是激起民愤了,这都是大家活命的粮食啊,现在谁家敢顿顿吃饱,那都是省着口粮在吃饭的,这群蛮子居然烧粮仓?
因此,端木帝顺应民意,同意边城出兵,同时派了凉城的萧大将军增援。然后从中原城调了一个粮仓的储备粮运往边境,这额外的一批粮食是为了打仗,谁能反对什么呢。
萧大将军早就收到长公主的传书,草船借箭吗?倒是有趣的故事,只要他们确定好风向,不怕这火烧战马营的计策不成功。萧大将军想的更多一点,除了这战马,这北蛮的兵将也可以顺手消灭一些,这次若是顺利,至少可保北境三五年的太平。
几年时间,端木国总该总灾荒中走出来了。边城的主帅军帐内,萧大将军站在沙盘前,指了指被蛮的大营,“我这有瀚海世子送来的火油、松木,就由我凉城的将士去做着奇袭的任务。”
“萧大将军放心,边城的骑兵都是个中好手,等你们得手后放出信号,我们会立马发起猛攻的,次战必胜!”此战必胜说的倒是没错,不胜的话,他们可就糟了。
“不要恋战,边打边退,一定不能被北蛮的主力给围起来了。你我配合,只要尽可能消灭掉北蛮的战马就好。”这次进攻的目的很简单,让北蛮失去进攻的能力。
边城的将军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他“这旱灾当真无可避免了吗?”
萧大将军摇摇头,“陛下能得太玄门预警已是万幸,便是太玄门,也断无逆天改命之能。”
萧大将军在沙盘上又标了几个点,这是之前派出的斥候探出的信息。北蛮的战马营可不止一处,他们不能一个一个去突破,一次之后北蛮人一定会有所防备。
根据斥候的信息,这战马营有四处都是大规模的,其余都是零星的。所以他们主要毁了这四处就好,因为北蛮的习惯,白日里多是将战马放在野外,并不利于他们的火烧,所以这行动就定在了夜间,凌晨时分,都是人困倦的时间。
凉城的将士都在鞋下垫了一层棉花,这样走路几乎没有声音。而边城的骑兵的马蹄也是用棉布裹住的,力求不被发现。要说这棉布,还得要夸一下小王爷,他手下那群能干的匠人真就研发出来了制作棉布的工具,织布车比人工的效率可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