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乖”夫郎(166)
“你只觉得你天下第一,我只问你,淮南县有几家医馆?”
庄仁泽一怔,眼里的光芒消散。
淮南县县城只一家医馆,而附近镇上有医馆的也只有三水镇,别的镇上有人生病求医只能来县城,或是去三水镇。
“你族爷爷能开个风寒鼻塞头疼脑热的方子,别的却是不能的,可一个医馆,靠给人按方抓药能维持多久?”老庄大夫想着以往鲜少提及的家族史,娓娓道来,“我归乡后接手医馆,才慢慢好起来。”
那段过往,灰暗晦涩,虽已过三四十年,可忆及彼时,老庄大夫依然心有郁郁。
“现在,还记得你族爷爷是仁济堂坐堂大夫的人,没几个了。”还都是些老家伙,别说年轻一辈,就是三四十的青壮,都没几个知晓仁济堂曾经易主。
“那我族爷爷呢?”庄仁泽疑惑,从他有记忆来,家里的亲戚就没多少,来往最多的还是长柳村魏家。
“上山啦!”老庄大夫想起这个族弟,叹息道:“咱家虽子嗣不旺,却也和睦,你族爷爷儿孙倒是多,可都是债啊!”
当年他回乡坐镇仁济堂,来看病的人多起来,后来县里大户人家请他定期诊平安脉,有些人不乐意了。
“外出诊平安脉,虽说诊费是定数,可架不住大户人家想求心安,额外的赏赐不会少,通常这些赏赐是出诊大夫的。”
“所以,他们排挤祖父?”
“唉~”老庄大夫叹气,拍着依偎在身边的孙子的肩膀,温声道:“咱们医者立世,贵在仁心济世。”
所以,他给孙儿取名“仁泽”!
“彼时,医馆里的药童小厮都是庄家族人,我那族侄怂恿撺掇他们,要我拿出赏赐的一半来平分,你族爷爷知晓是你族伯干得,气吐血,后来索性直接将医馆卖给我。”
可惜,那些人怎么可能善罢甘休,知晓医馆易主,竟然罢工。
“你父亲那时心里正憋着一股气,见他们用不上工来威胁,直接去人牙子那里买人,不用他们了又跑来闹,你父亲就拎着药刀站门口。”
“你族爷爷也是没办法,就分家,没两个月,竟是去了,因着此事······”
庄仁泽知晓,因着此事他家跟族里生分,这也是他幼时跑街上玩,姓庄的同龄人不待见他的原因。
“原本族里有几个后辈也算有些天赋,可家里不允他们行医,毁了前程。”
说完家族史,老庄大夫教导孙子,“你此去长安,就会知晓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医道虽不像仕途那样被世家把控,但世家拥有的医术典籍远非常人想象,你切莫狂妄!”
庄仁泽心思沉沉。
刘树却是不同,早早收拾好行礼,还贴心地准备了好些酱菜肉干饼子。
一天三趟的往魏家跑,不是又添了两坛肉干,就是又拿了一篓子变蛋。
见他又提着篮子来,徐钰无奈,“不用带那么多,路上缺了进城再买就是。”
“师父,最后一点了,我保证。”说着,刘树就将篮子里的布袋往马车上塞,“装了点米和干菜,带着小炉子和陶锅,半路也能在马车上煮个粥喝。”
徐钰无奈摇头。
信义上前帮忙,提醒道:“那得带点炭。”
“噢对对对,你不说我还忘了,等我去买点,砍成小截,用的时候也方便······”
见两人又凑头嘀咕,徐钰叹气,“当时听大哥说信义信智跟了他三年,我以为最小也是如你我一般大。”
见到了人才知晓,竟是一个十三岁,一个十岁。
算算,信义十岁带着七岁的弟弟投奔了远去北关看他二哥的大哥,在北关帮忙跑腿,到了淮南县,靠在镖局帮忙过活。
说起来也是心酸!
“我带信义去,信智留在家陪你。”
魏景行摇头,“你都带着,在外跑腿什么的,有自家人也放心。”
徐钰犯愁,他这赶考队伍过于年轻化!
知晓大哥要去长安,信智就觉得,他们兄弟俩肯定得分开一段时间。
毕竟初到魏家,主家怎会放心让他两都跟着小主子出门。
知晓他也要去长安时,喜出望外又不敢相信。
倒是刘树,知晓两兄弟都去,乐呵呵道:“那就赶两辆马车,我再去准备些东西。”
村里人知晓徐钰要去长安赶考,卯足了劲儿要送行。
时人的送别,没一个时辰结束不了,徐钰不想这般麻烦,比预定日子提前一天早走不说,还是大清早天没亮就出门。
已是深秋时节,清晨水气尤为重。
虽天色昏暗,可在烛光下也能看见雾气濛濛。
“爹、父亲,劳烦二老向乡亲们解释一下,我爹娘那边······”
魏良挥手,“安心,路上注意些,小心行事。”
温子书帮他整理衣服,叮嘱道:“我也不说丧气话,只是你还小,功名仕途不必着急。”
徐钰笑着看向魏景行,道:“放心,只要会试公正,我的名次就不会太差。”说着给魏景行挑眉,“等我回来。”
马车轱辘碾过,在略显潮湿的路面留下车辙,不过几息,车尾挂着的灯笼消失在浓雾中。
徐钰趴在车窗,直至院门处的灯笼彻底湮没在雾气里才回身坐好。
刘树赶着马车走在前,虽雾气重看不清前路,可丝毫不影响他心情。
再说从村里往县城去的路,别说他,就是两匹马闭着眼睛都能到。
因此,他悠悠扯着缰绳,靠在车门上畅想繁华长安。
越想越兴奋,低低道:“长安,我来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