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巧呈窈窕(140)
“派人去宫门外守着,等她回宫便传朕口谕,命她过来御前领罚。”
“奴才遵旨。”
崔福低眉耷眼地应声,心中却默默将“领罚”换成“用膳”。在御前当奴才的,哪能不会体贴主子心意?
皇上七拐八绕的,不就是想见贤妃娘娘了吗?嗐!
正当崔福要退出暖阁时,却听上头飘来一句:
“传德妃。”
崔福闻声瞪大了眼,若不是在皇上跟前,恨不得要伸手掏掏耳窝子。
见周玹睨过来,崔福慌忙应“是”,匆匆去外头传话。心里琢磨着事儿,便在台阶前左脚绊了右腿,好悬摔个狗啃泥。
“干爹当心。”
元禄放下棉帘子,一转身却吓得胆颤魂飞,忙上前扶住崔福。
崔福眺着金乌西坠,残阳如血,恍惚问道:
“小禄子,你瞧这日头,是不是也没落东边去啊?”
-
既递上那道折子,德妃便料到皇上会见她一面,故而早已收拾停当,只在宫中待旨而已。
不多时,便见德妃举步走进东暖阁,欠身请安:
“妾身见过陛下。”
“起来罢。”
周玹搁下手中朱笔,开门见山道:
“折子朕瞧过了,并无不妥之处,你着人去办便是。”
“是,妾身谢过陛下。”
德妃谢恩起身,而后却默然静立,半晌没有说话。
观德妃双唇微抿,似乎有些犹豫,周玹没心思同她磨蹭,于是淡声发问:
“除此之外,你还有何事?”
德妃攥紧袖角,竟然不答反问道:
“陛下是当真喜爱贤妃妹妹吗?”
周玹微微皱眉,察觉德妃今日十分反常,便也顾不上同她计较,只坦然应道:
“是。”
“哪怕贤妃曾犯下重罪,做过违逆您的事,陛下也仍不改心意吗?”
德妃一字一句地说着,嗓音微不可查地发颤。
她不知自己能否取信于周玹,也不知周玹得知后会作何抉择。但眼看立后之事大局将定,她此时不说,往后也再无机会。
周玹神色骤冷,眯眼望向德妃,轻斥道:
“你到底想说什么?”
德妃深深吸了口气,缓步走上前,将一直攥在袖中的布幔呈到案上:
“此物乃蒋昭容生前所留,还请陛下过目。”
见周玹将那血书握在掌中,德妃低声禀来自己的猜测,并着重提及蒋昭容与岑妃交好。蒋昭容能得知此事,多半是从岑妃那里听来。
德妃敛裙跪在地上,字字清楚地说道:
“妾身怀疑,先皇后当初意外小产,乃至溘然仙逝,皆与贤妃和岑妃脱不了干系。”
周玹似乎觉得血字刺目,便随手撂去桌上,垂眼俯视着德妃,冷淡命道:
“说下去。”
“当日皇后误服桃仁,因宫中无人知晓此忌讳,便只当做意外处置。可如今想来,贤妃亦是常家人,她未尝不能事先知晓。”
近来德妃日夜辗转,此刻见周玹要听,便将自己所思所想一一道出:
“而妾身月前命人往青皇观中盘问,果然有人作证,岑妃与贤妃早在前年年初时,便已私下见过面。岑妃从前并不喜僧道,若说是问卜解惑,为何独独寻上一个尚不起眼的女冠?”
“之前皇后身子明明已见起色,贤妃进宫侍奉月余,皇后却忽然又见崩漏。甚至皇后娘娘辞世前,榻前也唯有贤妃而已。”
说罢这些,德妃叩首道:
“妾身以为,这桩桩件件堆在一处,未免太过凑巧,实非一句‘机缘巧合’所能解释。”
周玹仰靠回龙椅里,语似轻哂:
“所以你手中并无实在证据,全然是怀疑、臆测?”
未见周玹震怒,德妃便仍稳住心神,不紧不慢地说道:
“此事时隔已久,贤妃当年又做得利落,妾身的确查不出任何铁证。想来蒋昭容也是正因如此,才不敢贸然禀告给您。可陛下若觉得蹊跷,愿派暗卫审讯查案,兴许会有所获。”
话音落,暖阁内一时静谧无声。
“宋氏,朕记得当年,你是第一个入东宫的侧妃罢?”
周玹忽然淡声开口,问的却与德妃今日所禀之事,风马牛不相及。
隐约察觉周玹态度不妙,德妃掌心湿透,勉力答道:
“是,妾身自淳化二十三年六月起,便侍奉陛下左右,至今已六载有余。”
周玹阖目沉思片刻,再掀眼时已是一片薄凉:
“念在你伺候多年的份儿上,朕赐你两条路可选。一则你自请出宫,从此永不还京……”
周玹顿了顿,这才又冷冷启唇,绝非顽笑:
“二则,朕现在就杀了你。”
如一道惊雷骤响在耳畔,德妃愕然抬眸,待看清周玹神情时,她已全然明白过来。
周玹方才并非不信,而是正因相信,所以才追问下去。
此刻确认她手里并无实证,便又惦记将她封口,只为替常清念荡平前路。
纵然心中早已有所准备,可德妃万没料到,周玹的决断竟是在转瞬间落下,他甚至都没怎么犹豫。就连那短暂的沉默,或许也只是在思量如何处置她而已。
“陛下便不会心惊于贤妃手段狠辣,还要将她留在身边吗?”德妃难以置信地问道。
“比这腌臜千倍百倍的事,朕都见多了。天家父子相残、兄弟相杀,从未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