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考状元(118)
文秀清首先是文秀清,她不应该为了家庭和孩子就做出牺牲。
更何况他们现在的日子也不像以前那样贫穷,一分要掰成两分花,他们现在有店铺有生意,每个月的收益不低,完全可以请人回来帮忙。
这样文秀清自然也就能抽出身来继续学习。
再者云夫人极有才华,文秀清跟她学习了一年便大有改变,如果能继续学习下去,文秀清会学到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她以后的一生都受益无穷。
韩时遇最后一句话更为打动文秀清:“我们既然做了父母,那么我们对孩子的责任就不单单是把他们养大,更要教育他们成人,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深远的,再也没有什么比以身作则更好的方法了。”
韩时遇也这么跟韩张氏说:“都说诗书传家,但孩子长大了让孩子读书就是诗书传家吗?在我看来不然,所谓诗书传家,更在于一种精神。一种为梦想持之以恒的精神。母亲您不妨好好想想,您的梦想又是什么,是也有自己的一番事业,还是教养大了儿子继续教养孙子,一辈子为子孙做保姆?”
这件事就连文夫人都不好相劝,毕竟自家女儿便是韩张氏的儿媳妇,若是自己乱插手,难免会让韩张氏多想。
这只能韩张氏自己想明白。
韩张氏想了好些天才想通:其实她自己也并没有那么愿意放弃工作回家带孙子,她就是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罢了。
因为作为母亲,她习惯了为儿女付出,为儿孙付出。
但她不想有自己的事业吗?
当然不是的。
如今她管着肥皂的生产,她每天都活得很充实。
最后韩张氏没辞职回家带孙,文秀清也没放弃学业,而是专门请了个经验丰富的妇人回来帮忙带孩子,至于喂奶还是由文秀清自己来喂。
云夫人身边的婆子见了悄声跟云夫人说;“这一家子感觉好没规矩。”
这哪有孙子都生了,婆婆还顾着自己的生意不管孙子的,这儿媳妇就更加了,孩子还那么小,她不说将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竟还有心思上学读书,真是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没有规矩的人家。
云夫人神色淡淡:“这哪里没有规矩了?我瞧着极好。”
云夫人不知道多羡慕文秀清。
当初她也嫁的书香门第,可进门之后给婆婆立规矩,还要照顾夫君和孩子,哪里还有时间读书作诗弹琴?
虽然她跟丈夫感情很好,但不得不说,当初为家庭放弃爱好的日子,她活得一点儿都不快活。
有一句话她也从来都不敢对人说,其实她觉得丈夫去世后,她出来做夫子这些年,是她人生中活得最自由最快活的时光。
孩子见风长,眨眼间便能抬头,翻身,爬行,又开始长牙,吃辅食,会咿咿呀呀的跟你吵嘴,每一次成长都让作为父母的韩时遇和文秀清会心一笑,感叹生命的神奇。
只是将近韩曦周岁的时候,韩时遇和文秀才准备前往省府参加乡试。
转眼三年过去,又一个大比之年到了。
第65章
大魏朝有严谨的科举制度,为体现科举的公平性,会试取士用的乃是分卷录取的方式。
其实大魏朝立国之初并未实行分卷录取政策,是魏朝建国之初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血腥残酷的科举案之后,才开始实行南北分卷录取政策,又经过几任皇帝的改革,便形成了如今分卷录取的方式。
即按照地缘以及文化发展程度将大魏朝各省份划分为三个区,分为南,北,中三区,每个区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录取名额,如此只需要在弥封试卷的时候,在朱卷上写上“南”“北”“中”三字,便可区分考生的籍贯,录取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分卷的比例来进行录取。
分卷录取制度的确是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那些偏远的文化教育不发达的地区,比如说岭南省,但同样也有一些弊端,在实行之初便有南区的考生为了能够被录取,冒籍跑到北区或者中区的省份去进行科考,所以后来便出现了冒籍制度,要求考生都必须回到原籍进行科考。
如果你不想回到原籍科考,那么就要求你的祖辈必须在当地居住二十年以上并且按时缴纳税项方可。
为了防止冒籍,朝廷还推出了保结措施,如此才能参加县试等一系列的考试。
学子唯有考上秀才,才算是刚刚踏进科举的门槛。
而就算是考上了秀才,也并非是你想参加乡试就能参加的,秀才必须通过由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并且取得一二等的优良成绩,才能被举荐上去参加乡试,而一般情况下科考都是三年一次,主要是在乡试之前进行。
今年正是大比之年,所以在乡试之前,省学政巡回举行了科考,西宁府的科考便定在七月初,省学政提前一个月向西宁府发下通知,而后由西宁府的学政再向下面的州府发下通知,令整个西宁府的秀才届时前来应试,届时科考结果会分为六等,一二等可参加乡试,三等不赏不罚,四五六等皆要接受惩罚,退步太多的甚至有可能会被取消秀才功名,所以这一场科考备受秀才们的关注。
韩时遇和文秀才今年俱都在府学就读,倒是免了一路奔波劳碌,既多了时间进行复习,身体和精气神也俱都能够保持最好的状态,最后翁婿二人俱都考了个一等的好成绩,既获得了朝廷颁发的奖励又得到了参加乡试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