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考状元(59)
“看来你在考场上所受影响比老夫所想的还要深,这些文章无论是破题还是行文,皆远远低于你素日的水平。”
杜夫子目光凌厉:“虽说科举之事讲究气运,气运不济确实令人扼腕。但人若是轻易被环境所影响,也必定难成大事。便如你此次乡试,抽到底号固然不幸,但乡试并非会试乃是三场九日连考,而是分三场,每场皆有间隔,如此也算是有喘息之机,性情坚韧之人定能忍耐坚持下去。可老夫观你文章,从第一场开始,你的心便已经大乱,心志如此轻易动摇,将来如何成就大事?”
杜夫子说到后面,已是极为不满,言语也极为严厉。
第32章
32
“夫子所言极是。”韩时遇并没有为自己狡辩,而是老老实实的认错,“学生从考场出来,大病一场,生死徘徊间领悟到自身错处,甚为懊悔。为磨炼自身意志,学生已决定每日早起半个时辰爬山,风雨不改,希望能有所收获。”
杜夫子这才缓和了神色:“此举甚善。希望你能坚持不懈,有所斩获。”
“是。”韩时遇道。
杜夫子又继续往下看,第二场的答题比第一场的更加不能看,只方才已然训斥过一遍,杜夫子便没有再旧话重提,而是将这一部分稿子放到一边,看起了他后来所做文章,不由得叫了一声“好。”
第一场考的是《四书》和《五经》,《四书》有一题出自《论语》《述而》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这话的意思是,被任用的时候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任用就收起自己的主张,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1)
韩时遇的破题为: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明破行藏,暗破惟我与尔,可谓是高明。(2)
故而杜夫子见了便叫好。
“你这题破得极好。”杜夫子满意的说。
这已经不是恢复以前的水准了,而是远超以前的水准了。
只杜夫子继续往下去,眉头便不由得皱了起来:“你这题破得倒是极妙,只你这行文笔力却远不足。”
八股文是古代科举考试专用的文体,其实也就是现代的议论文,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作用,都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要求写。
比如第一股便是“破题”,韩时遇这一句“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3)便是破题,也就是我们议论文中常说的点出主题部分。
第二股和第三股分别是“承题”和“起讲”,也就是“概括说明”。
从第四股到第七股,便是八股文的主题部分,再次作者从各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八股则是束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总结部分。
从结构上来看似乎简单,但实际上却没一部分都有严格的要求。
比如第一股既然是“破题”,那自是点明主题,但同样的八股文里有明确要求,破题只能用两句话,还不能直接点破,这就非常的考较功力了。
到了“承题”部分,又要求你最多只能用三句话,且如果“破题”是正说,那“承题”就必须要反说,既要承接破题,又要比较全面对自己的论点进行说明,要求是极高的。
起讲部分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部分,要求倒是没有这么详细了。
四到七股,分别为提比,中比,后比,束比。
这个部分要求极高,因为它是要求两两对偶的。
古代的骈文要求四字句和六字句对偶,八股文里则是要求两个段落之间对偶,若是没有点文化素养还真搞不定。
韩时遇虽然吸收了原身的记忆,但他到底还是理科生的思维,短时间内他很难将八股文运用圆熟,是以他写的时候是字斟句酌的写,但这样写出来,便多少带了些刻意,文笔上便跟不上了。
韩时遇自也知晓自己的问题,他虽然继承了原主的记忆,但做文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靠自己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写出来的,是以他虽然模仿着原身的写作习惯写出了文章,看似无甚破绽,连文秀才都瞧不出不同,但一遇到杜夫子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便轻易被看破。
杜夫子将他文章里的缺陷一一点出来,韩时遇自是不会放过这般好的机会,集中精神听讲,若是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也不怕被杜夫子骂,厚着脸皮问出来,如此他之前在写八股文的时候遇到的一些疑点便也得到了解答,对八股文也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当然,想要短时间内提高八股文水平自然是不可能的。
除了八股文之外,在其他诸如策论等文体里,他也呈现出了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破题立意还行,文笔不行。
杜夫子很是不满意:“短短时日,你这水平退步有点大,须得勤加练习重新找回感觉,甚至做得更好才行。”
韩时遇忙道:“夫子所言甚是。那日后学生写了文章便拿来向夫子请教,但望夫子届时莫要嫌弃学生呱噪。”
杜夫子点头道:“你若是肯努力,老夫自是乐见。你尽管拿来便是。”
“那便多谢杜夫子了。”韩时遇心里一喜。
这古代好老师可稀缺了。
虽然杜夫子也只是举人出身,但他境界就在那里,又教学多年,还是有些水平的,最起码就现在来说,杜夫子也已经是他能够找到的,免费的最好的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