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军婚:一家子极品我最缺德(421)+番外
这么一搞,两个部门的人,都觉得对方有问题,可不就闹矛盾嘛。
凑完热闹吃完瓜,林向南才好奇的打听道:“这是谁的部将?这么勇猛。”
“不是哪个教授带的研究生。是学校那边推荐过来的。”孙毅说道:“能力都挺不错。就是还嫩了点。”
学生的实习,都是学校在安排,敢送到研究所来,都是家世清白,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怎么才来这么几个实习的。后面还有吗?”林向南追问。
“还有几批呢。不同的学校,时间安排也不一样。我听老师说,今年研究所总共要招收二十个新人。研究所一直缺人,这么多年,终于熬到第一批本科生毕业。”
林向南没怎么关注实习名额的事,孙毅却是费了心思打听的。
他满怀期待的说道:“研究所这边能申请到这么多大学生。我们132厂肯定也是有机会的,都是从我们132厂出来的孩子,还能不让他们回去吗?”
厂里除了第一批考出去的学生比较多,后面两年,数量都不咋地,一年就两个,或是三个,考的分数也很一般,和第一年的盛况没法比。
77年底高考的时候,大部分考生都没时间准备,学习资源也不够,竞争相对较小。
拖到后面,就算林向南提供学习资料,还帮忙补习,结果也不会像第一次考试那么乐观。
经过后面两年高考战果的衬托,显得林向南的战绩格外辉煌。
哪怕到了现在,132厂的职工还在念叨林向南,把她的能力吹得天上有地上无的。专业能力,普通人很难评价出个好坏来。可林向南补习班考出来的学生数量,那可都是实打实的。
“你要是回132厂,不知道有多少人想给你塞学生。”孙毅忍不住感慨。
“得了吧。都知道现在的大学生好,可这也不是谁都能考上的啊。”林向南吐槽,“学生笨蛋,遭罪的可是老师。”
大学生读书有补贴就算了,毕业还包分配,相当于考上就算是有了工作。别说前几年工作难找,现在城里都还有很多待业青年呢。这大学生的名额,可是相当的抢手。
“反正你这两年也回不去。想了也白想。倒是咱们厂里的其他子弟,回去之后,可以帮忙弄个互助补习班,能多替厂里培养更多的好苗子。”
孙毅的设想挺美好的,林向南忍不住问道:“厂里到底申请了多少个大学生的名额?”
“厂长交上去的申请是四十个。不知道最后能批多少个名额下来。”
“132厂能分四十个大学生?”林向南瞪大眼睛,“不可能吧。”
研究所比132厂名气大那么多,也搞不到这么多人。这么多年,各个单位都人才短缺。哪个单位都想要人,但大学生是不够分的。现在可不是扩招之后,大学生遍地走,毕业找工作都难的年代。
“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嘛。”孙毅理所当然的说道:“厂里申请四十个,砍一半下来,差不多就是二十个,刚刚好。厂长还是留了余地的。”
孙毅在外地,和132厂的通信并不及时,一点也没料到,上头的领导不是砍一半,是直接砍到脚脖子去了。
厂里申请四十个大学生的名额,把领导都给看笑了,“132厂是真敢啊。当这批大学生是白菜呢?还四十个?两个还差不多。”
四十后面的零抹了就算了,抹了还对半砍。只给132厂留了2个名额。
第379章 我才是孤家寡人
“两个名额?才两个名额?领导肯定是搞错了。”
132厂的诸位领导,看到这个结果,都不敢置信。金厂长二话不说,当天就坐车去政府单位找领导闹去了。
“这二十多个大学生,都是我们厂里培养出来的,我们厂里出去的,怎么还能不让人家回来呢。你得让孩子们回家啊!”
金厂长搞事还挺有一手的,一到办公室,就打起了感情牌,说厂里当年培养学生,是多么的辛苦,出去了的孩子们,也都想回来……
“是,132厂当年考出了这么多个大学生,是有功劳,但也奖励过你们了啊。大学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分配的事怎么能由你们说了算。你自已看看这一堆申请,全是跟我要人的。人都给你们了,别的单位怎么办?”
“别的单位要人?让他们单位的人自已考,自已学去啊。凭什么来抢我们厂的人?”
“山头主义可要不得。你们厂能有两个名额就已经不错了,有的单位一个也没有,不也过去了没嘛。你也别跟我闹,闹也没有!”
金厂长扒拉着领导的办公桌,表情就跟祥林嫂似的,幽幽的念叨:“还我孩子!还我孩子!还我孩子!”
“还不了!还不了!还不了!”
金厂长还没走呢,办公室的门又被敲响,来的也是一个老资格的同志,一开口也是要人。
“领导,这不对啊,我们单位申请了八个大学生,你怎么一个都没给。我觉得您肯定是没仔细看我们交上来的申请报告,我来当面跟您说一说……”
抢项目、抢经费、抢人,各单位的领导谁都想吃独食,可资源就那么多,人才是真不够分。
第一天金厂长还能堵到人,第二天办公室就空了,主管这事的领导直接溜之大吉,金厂长想找人都找不到。
事情还没有尘埃落地,厂里的领导都不想放弃,还在继续争取。
吴忠厚他们倒是想回去,主动跟老师表示想回老家,但却被告知不合适。
“你这情况回老家可惜了。最好还是留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