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夫九福晋(429)
“前些日子戴名的案子各位应该清楚,本王妃希望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出现在他们书铺,所以印刷出来的书籍都需要严格审批,一旦发现有任何问题立即召回销毁!”纯敏面色异常严肃,此事疏忽不得。
她们旗下有戏班子、有书铺,万一被人抓到毛病,谁知道会不会作为攻击胤禟的把柄。
戴名的书出了十几年,都被人翻出来。
若是无人针对戴名他们,天下人谁会相信。
“是,主子!”各个书铺掌柜说道。
紧接着纯敏拿出来一本本书籍,“这是前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玉书大人的书稿整理而成的书籍。”
前年张玉书以病乞休,康熙帝温旨慰留。
今年五月,随侍康熙帝巡幸热河,病复发。
康熙帝立即派御医治疗,医治无效,逝世于热河,终年70岁。
康熙帝十分惋惜,诏令内务府监制棺椁,沿途拔夫护送回京。
又命大学士温达会同翰林院官员、内务府总管前往吊唁,又遣诚亲王胤祉和自请前去的胤禟奠茶,赐带金千两以为丧葬之用。
胤禟面对给予自己帮助最大的张玉书,是打心底敬佩。
张玉书知识渊博,慎谨廉洁,效忠皇室,门无杂宾,是个难得的通透之人。
每逢年过节胤禟都叮嘱纯敏给张府送去礼物。
为防止康熙帝忌惮,胤禟也不想给张玉书带来麻烦,一切都是悄悄送过去的,只是过年之礼是光明正大送过去的。
康熙帝还亲书挽联挽诗和碑文,给张玉书加赠太子太保衔,谥文贞。
特允玉书弟恕可离职迎丧,又遣行人护送归里。
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是有清一代大臣谢世后未曾有过的。
张玉书之子张逸少也提拔为侍读学士。
在回乡守孝之前,张逸少特意前来拜访胤禟,将三箱书稿赠送给胤禟。
“这是家父这几年整理出来的书籍,家父在去世前特意叮嘱逸少一定要亲手给您,”张逸少望着被父亲一直看好的胤禟。
胤禟眼眶瞬间红润,嘴角却扬起一丝浅笑,“没想到张大人临终时还想着本王。”
张逸少没有接话,向胤禟告辞。
“日后逸少何事,皆来找本王,这话永远有效,只要本王能做的,一定尽力帮你,”胤禟拍了拍张逸少的肩膀。
张逸少心微微一颤,他知道这是胤禟一个承诺。
从张玉书嘴中描述中,张逸少知道胤禟是个重承诺、重情义之人。
“多谢王爷,”张逸少低着头拱手说道。
胤禟让人将张逸少送离端亲王府后,又在张逸少携带家人回乡之时,安排好大夫和医女,甚至送上一笔银两当做盘缠。
张逸少推辞不得,对着叔叔说道:“父亲没有看错人。”
“你父亲这辈子都是顺风顺水,全靠看人准,只是他去世太早,哎……”
不提张逸少离去后之事,眼下书铺掌柜看到张玉书手稿编辑成的书籍,眼睛都绿了。
前所未有的身后待遇,相当于一朝宰相的官位,他的书稿是多少人梦寐以求。
“此书稿一定要多加审阅,记得不准许有任何疏漏,本王妃不想张老一世英名被人污蔑!”纯敏冷声警告道。
掌柜们打了一颤,急忙跪在地上说:“是,王妃,此事尔等一定办得妥妥的。”
“嗯,”纯敏轻点一下头,“还有一些是其他大臣曾经写得文章。”
纯敏又让人拿出来另一个箱子,当然里面文官的书籍都是胤禟的门人。
纯敏可没有兴趣给别人打名声。
当然动用张玉书书稿前,纯敏书信一封告之张逸少,询问他的建议。
张逸少及其家里人自然不会反对,书稿本就是给端亲王胤禟的,何况这是让张玉书扬名的机会。
张逸少来到张玉书的墓地前,跪在地上说:“父亲您看即使您去世,后人也不会随着时间的而遗忘您。”
张逸少想到纯敏书信里面的内容,轻笑着说:“不过父亲,您说那些读书人是会感谢您多谢?还是对您幽怨多一点?”
第240章 热火朝天
过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街道的乞儿、客栈的说书先生都屡次提及端亲王府名下的书铺,将张玉书大人的手稿编辑成书籍,并且马上就要在书铺消瘦。
张家张玉书祖孙三代全都是进士,加上玉书兄弟的三进士,就是六个,可以说是“进士之家”。
加上张玉书官至宰相,尽管其时相权受到种种制约和限制,但他作为康熙帝的助手,为国家的统一和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加上他随侍热河,以身殉职,身价倍增,致使丹徒张氏成为扬名天下的望族。
凡是读书人对其怎能不推崇敬佩?
书籍刚刚问世第一天,书铺外面就排上长队。
当日除由张玉书担任总裁修成的书籍有《三朝国史》、《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政治典训》、《治河方略》等。
特别是《佩文韵府》,他亲自采辑经史,花了很多精力,纷纷在书铺售卖。
当然其中最特殊的是当年张玉书祖孙三代科举时的文章,名字简单粗暴《科举文章》。
“掌柜的,给我来一本!”
“我要三本!”
“都走开,老子要十本!”
“老子要一百本!”
“你要那么多做什么?”
“本公子留作纪念不行吗?”
掌柜和伙计们忙得满头大汗,心理却美滋滋的。
掌柜的大喊道:“别着急,别着急,大家别着急,书很多,大家别急,抢到人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