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求生综艺被植入大佬人设(128)

作者:予观之 阅读记录

可能是真的回家翻族谱去了,也没在评论区再回复广大网友的疑问。

但,这个视频发布出去,在这个平平无奇的中午,一下爆火出圈了。

本来暂时没有直播看的网友们就无所事事地在翻热搜、刷短视频,回顾“做人”的经典片段,和网友们玩梗。

毕竟,“做人”俨然是现象级综艺。

现象级综艺的一大标志就是你走到路上街上,都能听到许多人哪怕没看过这综艺都能随口说上几句里面传出来的流行热梗。

更别说网络重灾地了。

所以,第二条视频的横空出世,瞬间抓住了广大网友的心。

我艹,不是吧?

本来大家只是在玩梗,虽然因为对沈大佬的信任,确实相信了那么五六成。

但是,这被证实的速度未免有点太快了!

对应的现实坐标这么快就出来了?

而且考古队的教授们、研究院速度这么快,昨天的直播,今天就已经到现场了?!

@群山不知野花香的两条视频两石激起千层浪,被广泛传播到各个社交平台,引起了无所事事午休刷手机的网友们的热切讨论。

【好家伙,我直呼一个好家伙,这不是我家吗!这对比视频一放,我才反应过来,靠,真的一模一样!】

【考古队今天早上去的?有专业设备的话,挖墓应该很快吧?是不是今天就能出一个结果?】

【不会真的有几千年前的老祖宗的墓吧!沈大佬在直播里说的可是汉代以前!我们现在出土的汉代以前的文物还是太少了,如果是真的,说不定对弥补历史空缺又是一个有利的证据!】

【我能说吗,坐标京大,我室友是考古系的学生,昨天半夜急急忙忙被导师叫走,今天我给他发消息也没回,不会就是去这里了吧?】

【我能说吗,坐标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我今天来上班,确实有好几个大佬都不在!】

【手动艾特@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京大考古研究院,你们真的去了沈大佬说的地方吗?挖出什么来了吗?】

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许久没动的官博居然诈尸了。

在网友沸沸扬扬地讨论了个把小时,热搜高高挂在首位的时候。

官博居然回复了。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我所考古专家已于今日到达建南省安心市铜雀镇,在当地海岛树林发现一处古墓,初步预估至少是两千年前的墓穴。】

【更多信息敬请后续关注。】

网友们惊掉了下巴。

【不是,你来真的?】

第046章

建南省安心市铜雀镇, 海岛树林,古墓现场。

星夜兼程、风尘仆仆赶来的考古学家们还有其他的工作人员们围成一圈,他们面前是肉眼可见已有十几米深的一处深坑。

但很明显, 现在还看不清底下形状,通道还未彻底打开。

在他们旁边, 考古大棚已经拔地而起,装载了激光雷达测绘系统的无人机在半空轰隆作响。

大棚内已经简易安装了部分机器, 开始运作、分析。

隶属于国家的考古队挖墓一向有一个好听的称呼, 叫保护性发掘。

不同于盗墓者的见钱眼开, 只为窃取值钱器物、文物而不管不顾地破坏性盗墓。

考古工作者基本都会通过专业性手段挖掘古墓, 目的是为了通过古墓探寻历史留存、发掘历史信息,探索缺失的历史,还原种花家几千年前的社会风貌、证实曾经存在过的时间和岁月。

这是寻根溯源、建立民族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

但,说得好听吧。

很多有原则性的考古工作者都声称他们是被动挖墓,都是为了抢救被盗墓者破坏的或者因现代施工需要移除的文物。

但考古工作者的存在意义就是考古,没有“古”,何处“考”。

因此, 原则性底线是,在技术手段允许、不破坏文物遗址的前提下,那当然是能挖掘多少挖多少。

而,眼前的这处古墓,着实有些让人惊喜了。

“老谷,咱们这次运气好啊, 这处墓居然还没被盗墓者光顾过。”一名留着络腮胡、其貌不扬约有五十多岁的男子哈哈大笑,心情激动。

他姓何, 名叫何才英。

被称为老谷似乎是这次行动带头人的老者点了点头。

他身材干瘦,眼里精光四射:“幸亏咱们来得早, 昨天接到消息就和这边警局打了招呼,警察已经抓到两波老鼠了。”

“我的天哪?这群盗墓贼比狗鼻子还灵啊。”一边的学生忍不住感叹。

实在是做他们这行的,他跟着教授也挖了几次墓。

至今为止,还没挖到过没被盗墓贼光顾过的墓……

铜雀镇的这个居然是第一个!

学生也两眼放光,仿佛重拾第一次将要挖墓的期待感。

“沈大佬真牛啊,谁敢信他就看了看这树林的风水就能发现端倪,他不说这块有墓,我这个专业学这个的都没发现。”

他是家学渊源,本身家里长辈以前就是研究相关方面的专家。

毕竟,考古本身算是冷门学科,要想学得转远远不是大学本科四年能有所成就的。

因此,耳濡目染之下,关于墓穴知识、历史文化、乃至风水等旁门左道他不说精通,但也至少能读懂一些。

却没想到,沈靳风比他这个半专业的还要厉害!

“沈大佬是谁?”何才英疑惑地问。

他年纪大了,专业考古,每日与文物古籍相伴,几乎不上网。

“老谷,这墓不是你发现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