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替嫁流放,世子妃种出北大仓(305)

作者: 五贯钱 阅读记录

“咱家老宅那边还空着,也一直收拾着没堆了灰,索性请了薛夫人过去住下,也算僻静。”

徐明辉也是这么想的,等桑枝夏说完了才说:“大哥传信回来说了,薛夫人是武馆师傅家的女儿,身手极好,大嫂若是不嫌弃,可留在身边帮着打点一些琐事儿。”

桑枝夏现在手头的事儿是越来越多的。

农场里的牲畜家禽,不断开垦出的大片荒地,暖棚里不可假手于人的稻种培育,还有县城里的粮庄。

桩桩件件都需她自己操心,之前送回来的宋六等人只能帮着开荒犁地,驾车打马,更细致的这些人做不了。

有了薛夫人的帮忙或许会不一样。

桑枝夏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意外之喜,笑道:“那倒是好。”

“我正愁没个合适的帮手,夫人来这一趟算是帮我大忙了。”

能得徐璈提上一句的人,自然是信得过的,能借此把手头的事儿暂时交托出去一件两件,对桑枝夏而言也能轻松不少。

薛夫人闻声轻笑,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对着桑枝夏福身一礼:“我闺名带柳,少夫人若是不弃,往后唤一声薛柳即可。”

“任听少夫人差使。”

桑枝夏无奈叹道:“不用叫我少夫人,真的。”

来一个解释一次,这车轱辘话说起来,是真的不会有结束的时候了是吗?

薛柳和另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子走了出去,被等在外头的林云带去安置。

徐明辉拎起了进门时带来的一个小布包,递给桑枝夏说:“这是大哥托人带回来的,说要亲手交给大嫂。”

桑枝夏冷不丁听到这么一句,猛地一怔。

徐璈已经出门快三个月了,期间不说音讯全无,可在家中的人对他的行踪下落也是知之甚少。

这还是他的头一回往家里送的东西。

桑枝夏接过那个小布包皱眉道:“你大哥说什么时候回来了吗?”

徐明辉异常坦诚:“大嫂都不知道的,我就更不可能知道了。”

“大嫂你知道的,我跟大哥关系不好,他不愿意跟我多话。”

当然,徐璈哪怕是失心疯了突然哪天愿意说了,徐明辉也表示自己一点儿都不想听。

他希望徐璈是个永远闭嘴的哑巴。

桑枝夏被他话中直白的嫌弃逗笑,叹道:“罢了,该回来的时候自然会回的。”

“门外那几大车装的都是些什么?全是二婶让你带回来的?”

“是。”

徐二婶知道了徐家安置下的这些人后什么都没说,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让徐明辉给这些人一人送了几身换洗的衣裳。

今日送来的也是衣裳?

徐明辉解释道:“天凉了,总是缺些厚实被褥的,绣庄那边正好做了多的,我娘就让我一起带回来了。”

“多做出来的?”

桑枝夏呢喃几声摇头失笑:“罢了,就当是多的。”

“你拿去给他们分了,走之前顺带去酿酒坊那边走一趟,三婶昨日还说了,想让你回县城的时候把准备好的酒也一起送过去。”

徐三叔出关至今未回,在外打点的事儿多是交在了徐明辉的手里。

徐明辉笑着去了。

桑枝夏盯着桌上的小布包看了半响,勾了勾指尖把拴得板板正正的结打开。

布包里装的是一个盒子。

薄薄的一封信,厚厚的一叠银票。

银票都掏出来,最底下的是一个细长的木盒。

盒子打开,摆着的是一枚光泽白润的白玉簪,通体简单流畅并无多的雕饰,只在簪头勾出了一支劲瘦的梅枝,不见花朵,但见枝条坚韧,指腹摩挲下似有刻痕,翻过来一看,发现是一个小但熟悉的字迹:枝。

千里遥赠枝,惟愿君心卿亦知。

人还不知在何处,心早已归心似箭。

徐璈想回家了。

也在想她。

第230章 粮食的用处是让人活命

次日进城的时候,桑枝夏的发间就多了这么一枚白玉簪。

绣庄里,徐二婶见了眼底晕笑,拿起早就准备好的连帽披风抖开,示意桑枝夏走近些给她披上。

“入冬了风就跟刀子似的,刮人得很,你总是这边跑了那边去的,穿少了可顶不住。”

“前些日子给你做的鞋还合脚?”

桑枝夏笑眯眯地点头:“合适得很,而且也暖和。”

“合适就行。”

徐二婶比划了一下满意点头:“果然是人生得好看穿什么都好看,这料子一般落在你的身上,倒多了几分贵气。”

“那是二婶的手艺贵气,跟我有什么关系?”

桑枝夏一语逗得徐二婶笑出了声儿,拉着徐二婶坐下说:“二婶,我之前跟你说的东西找到人做了吗?”

冬日里开荒翻地的事儿势必要耽搁下来,大雪纷飞土地都冻结实了也没法做,暖棚里也不需要这么多人。

所以今冬刚落下第一层薄薄的小雪,在农场这边开荒翻地的人就都各自回家了,走之前桑枝夏按之前承诺过的,该给银子的一次结算了工钱,该给地契的一次分清了地契。

农场里养家禽和牲畜的人倒是都留下了,可桑枝夏盯着的也不光是那些逐渐开始变多的鸡鸭鹅蛋。

她想做的是手工皂。

农场里的猪才养了几个月,哪怕是顿顿酒糟煮猪草每日管饱,也不可能吹气球似的一夜之间就长多大。

今年宰猪是没指望了,可自家的猪圈里提不出脂肪,那不是还能花钱去买么?

入冬以后各处杀的猪多了去了,只要下足了心思,哪里会有买不到的?

就连做手工皂的人桑枝夏都想好了,住在东山下的那十几个就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