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行(20)
“你认识她?”等阿娅拉走近了,晏青棠后知后觉地问道。
“早些年来过两年。他们家每年都会迁移到这里,我过来也是想看看今年在不在。”肃征看向阿娅拉,用手比划着,“当时你才大概到这儿,现在长这么高,差点就要认不出来了。”
“肃大哥还跟以前一样,一点也没有变。”阿娅拉笑道。
方才正在挤奶的青年男子也走了过来,他是阿娅拉的哥哥,对肃征的印象也很深。
肃征向他们介绍完晏青棠的身份,他们就热情地拉着两人走进他们家的毡房。
他们的父母外出不在家,只有奶奶一个人坐在毡房里。
在哈萨克族文化中,十分崇尚尊老,上了年纪的长辈都很受晚辈尊敬。这种尊敬不分男女或者经济上的贫富,人们只是尊敬他们藏在年龄后的丰富的阅历。
坐在中央的奶奶上了年纪,听不懂普通话,肃征用维吾尔语跟她聊天,偶尔也会来几句哈萨克语,他很尊敬地称呼她为“阿帕”,也就是哈萨克语中的奶奶的意思。
肃征相对熟练的维吾尔语和他们所说的哈萨克语都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虽然文字不完全相同,但是口语上相近,可以日常沟通。
奶奶催促阿娅拉的哥哥去把刚才挤好的牛奶提进来。而阿娅拉则拿出了家里自制的奶疙瘩、酸奶,还有奶酪,招待晏青棠与肃征。
等阿娅拉的哥哥把牛奶提进毡房,奶奶亲自把牛奶煮上。
“她说让你尝尝现挤的牛奶。”肃征帮忙翻译,“不过要你等一下,煮过后才能喝,更健康。”
晏青棠坐在毯子上,耐心等着牛奶,听肃征时不时给她翻译他们的聊天。
停火后,热好的牛奶被端来,离很远就能闻到那股浓郁的奶香。
晏青棠从阿娅拉手里接过碗,牛奶太烫,她一边吹凉,一边慢慢试着小口地喝了一口,好香,是非常纯的牛奶的正宗醇香。
好像比她从前那二十六年喝过的牛奶,都要好喝太多。
随后又吃起那些端上来的奶制品。
她隐约感觉到各个口味都有些不同,听肃征一介绍,才知道那奶制品也有好多取材,除去羊奶和牛奶这种常见的,还会有马奶和骆驼奶。
“有句谚语说,奶是哈萨克的粮食。”肃征道,“所以不用吃惊,他们甚至还有马奶酒。”
“我可不喝酒。”晏青棠小声对肃征道。
她对于一切酒精都是敬而远之的,幸而这家人并没有摆出马奶酒来。
看着时间临近中午饭点,他们又给晏青棠与肃征端来了烤饼与油饼之类的面食。
第12章 012 一路同行
饱餐一顿后,阿娅拉要去刷马,晏青棠也跟着去,在旁看着,听阿娅拉说起刷马的讲究。
马是一种非常需要保持体表整洁的动物,身上的泥土和汗液如果长久不清理,容易患上皮肤病。
而刷马也是项技术活,需要一边刷,一边仔细观察马匹的体表状况。
刷马的工具也多种多样,用按摩刷刷去马匹毛发中的污垢,在躯干处打圈,促进马血液循环。硬毛刷则用于清除掉马毛上面的灰尘,一般顺着马毛生长方向刷洗。马的敏感部位则需要用软毛刷小心清理。
阿娅拉做完这些,才拿着鬃梳打理马的鬃毛。
辽阔的草原上,隐约传来哈萨克族男子的歌声。晏青棠转过头去瞧,原来是阿娅拉的哥哥正在唱哈萨克族民歌。
她听不懂,肃征便给她翻译,说这首歌叫《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也叫《都达尔与玛利亚》,哈萨克族人民将这首歌传唱多年。
又介绍说,这是一段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一对跨越种族、苦苦相恋的恋人最终没能在一起。
‖
俄罗斯姑娘玛利亚姆扎果尔
在她十六十七岁的时候
爱上了哈萨克青年都达尔
曾为你许下诺言
都达尔哟,都达尔
我为你而生
哎,都达尔,你可知道
……
‖
他的嗓音十分清澈嘹亮,舒缓的歌声在连绵不绝的草原上飘荡,慢慢穿过远处层层积雪的雪山,穿过山脚的云杉,也穿过新生的嫩草尖,落在初开的小野花上。羊群正在吃草,远处有鸟鸣声响起,似乎在为他和声。
至于正在被刷毛的马儿,则随着歌声,轻轻抬了下尾巴。
哈萨克族这一马背上的民族,对马的感情很深。
刷马的过程,其实也是主人与马之间交流感情的过程。这种接触能让马感受到主人的爱护之情,也就随之加深了马对主人的依恋,算是一种情感上的良性互动。
阿娅拉刷了鬃毛,然后还灵巧地为马编了小小的鬃毛辫子,马瞬间变得秀气了不少。
然后阿娅拉骄傲地介绍起来,这匹是属于她一个人的马,她起名为“若扎”,意为玫瑰花。
晏青棠听了觉得有趣,哈萨克语赋予这些名字某种浪漫,让她也起了好奇心:“那有什么适合我的名字吗?”
阿娅拉看了看肃征,又看看晏青棠,笑着道:“joldas。”
“什么意思?”晏青棠茫然道。
“同路人,同行的人。”阿娅拉同晏青棠说话,却朝着肃征眨眨眼,“你们不是一路同行吗?”
“这样啊……”晏青棠恍然大悟,但又感觉这个意思并不像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用于称呼的名字。
“肃大哥,你叫叫我给青棠姐起的名字。”阿娅拉好像一直没有停止她的笑。
肃征终于咳了一声,淡声向晏青棠解释:“哈萨克语中的joldas,可译为一路同行的人,但也可译为……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