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存记[穿越](360)
贺兰定笑道,“明日让可单鹰带你见识一下。”此次攻徐并没有需要火箭营登场。
“为何要分为满编部队和缩编部队?”于谨又问。
贺兰定解释,“满编部队,顾明思议就是士兵满员,这些部队作为专业部队,每天的生活日常就是作战训练以及学习。”
“缩编部队则士兵数量不齐全,作为主力军的战力补充。平日侧重于农耕生产。”约莫相当于民兵。
“户籍怎么解决呢?”于谨问到了重点。
六镇为什么会走到现今这种分崩离析的地步?究其根本就是“军镇制”。“镇民”的身份是比“平民”还要卑贱的存在。如今来到徐州的这十四万六镇降民的身份问题怎么解决呢?
贺兰定:“悉为平民。”
“他们首先是民,然后才是兵。”
“他们在享受平民应有土地的同时,另拿一份军饷。”
于谨问,“军饷从何而来。”
贺兰定:“军中产业。”
一问一答间,从天亮到天黑,又从天黑到天亮。熬了一宿的贺兰定胡子都长长了一茬。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于谨向贺兰定重重一拜。
“好好干。”贺兰定拍拍于谨的肩膀,“史书上必会留下你我的笔墨。”
“喏!”
将最大的任务交出去后,贺兰定开始写信。一份送去怀朔,要钱要粮要人。一份送去洛阳,告诉阿昭自己这边一切安好,勿要担忧。
送到洛阳的信件是先到的,阿昭收到信件时正在和朝中大臣吵完架。
大魏烽火四起,朝廷军四处灭火平叛,每天都是经费在燃烧,这种情况下,国库很快就空了。
面对国家无钱可用的情况,朝中大臣尽出馊主意。
有说继续开采铜矿,多做些五铢钱来。
“在外头,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已经没有人使用五铢钱交易了!”阿昭暴躁大喊。她很想问问提出这个建议的大臣是不是眼瞎,看不见世事人情。
有说,不若提前征收六年的赋税。
“你是嫌造反的百姓还不够多吗?”阿昭无语,“还是说,你根本是叛军派来的细作,出此计策,掘断大魏根基?!”
大臣被怼得抬不起头来。
贺兰定的信件就是在这个时候送到的。看完信件的阿昭冷笑一声,看向如鹌鹑一般缩着身子的大臣们越发来气了。
“徐州大捷,徐州刺史贺兰定没有伸手向朝廷要一分钱一粒粮!”阿昭厉声道,“诸路大都督为何不能向其学习?”
“只知道伸手向朝廷要粮,战果没见到一个!”
“那不如让徐州送些粮来......”底下有大臣小声嘀咕。
阿昭气笑了: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暂时休会,大家都回去想想,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阿昭提醒诸大臣,“要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那么就不要怪御史台登门拜访了。”
御史台司督百僚。国家穷得揭不开锅,臣子们却个个肥头大肚的。这里头没有问题?御史台不该去查一查。
大魏危在旦夕,那些个家资丰厚的世家贵族们就成了大魏的救急血包。
“如此会不会太激进了?”内行官担忧地看向火烧眉毛的阿昭。
阿昭冷笑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今阿昭已经无暇去平衡朝中各方势力了,得罪了世家又如何?大魏都要完蛋了。
走到如今这一步,阿昭才明白了阿兄的高瞻远瞩——大魏早就没救了。
但是阿昭不后悔,一切的努力、隐忍和谋算都是值得的。她走到了许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看到了许多人一辈子都看不到的风景,也更加深刻得认识到了大魏的沉珂难治。而且还真的帮助到了阿兄。
大厦将倾,非人力所能挡。既然如此,不若顺势而为,榨干大魏的最后一滴血,为新生做准备。
“太学那边情况如何?”阿昭问起最关心的事情。
“男子太学那边都已经正常运转了,可是....”内行管声音低了下去,“女子学馆既没有夫子,也没有学生。”
阿昭的雄心壮志,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几日又有好些家人离开洛阳了.....”大魏战火纷飞,不少世家豪族都往逃往了相对安稳的南梁。
阿昭叹息一声。在这样朝不保夕的日子里,光是活下去就是竭尽全力了,又有几个人家会送孩子去读书识字呢。更不要说女孩子了。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己想要天下人用上阿昭纸的前提是让天下人先吃饱肚子。
贺兰定从徐州发往怀朔的那份信件却走得很艰难——阴山以北的六镇地区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而阴山以南的肆州、恒州、燕州等地却是战火纷飞。
信件抵达怀朔送到斛律金手上的时候已经是大雪纷飞的腊月了。
“要钱?要粮?要人?”斛律金气笑了,“还指望盟主拿了徐州来支援咱们的呢!”商路被战火阻断,怀朔的日子也不好过。
阿鹤为自家师父说话,“徐州百废待兴,想要把徐州盘活了,前期投入少不了的。”
斛律金如何不知道阿鹤说得是对的,刚刚所言也不过是玩笑话罢了,“他都不问问咱们在家过得如何。”难道就对自己这么信任?
“用人不疑是师父的用人之道。”阿鹤笑道,“有您这么个定海神针在,师父老放心了。”
一旁的段宁着急,抢信要看,“也没提到我这个舅舅?!”
“提啦!”斛律金将其中一页信纸抽出来递给段宁,“说让你多照顾这些阿暄,该说媳妇的时候要说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