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黑后,她回乡下养老了(550)+番外
许轻知点头。
家里的蔬菜还是正常卖,没有因为度假村的事情停止。
溪涧水流最终汇入一条不宽不窄的无名江河。
平时想爬爬山,就可以来这里。
这东西每个人做出来的口味也不一样。
那儿能看到最美的日出和日落。
许轻知在柿子树躺着,点点头,应了声:“好啊。”
这艾草很嫩,最嫩的时候,都没有什么烂黄叶子的。
设计师小妹妹看老板这么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伸手要了过来,撕皮,剥掉刺儿,然后问:“这样能吃了吗?”
时隔多年,许轻知重新爬上那座山看了看,打算把这座山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样,做一些基础石子路改建,滑坡地方不太好爬的就建成石子阶梯。
这东西说不上好不好吃,只是她没多爱吃。
从山上下来,许轻知碰巧看到刺苔,多少年没吃这东西了,有点兴趣。
设计师小妹妹嘴角抽了抽,眼神迷惑的看着她递来一根浑身带刺儿,随手摘下来的一截玩意,不可置信的问了句:“这……这能吃吗?”
许轻知不喜欢住鸽子笼的房子,自然也不会考虑建。既然决定要弄度假村也,那她也是真的希望来的人能得到全身心的放松,不是换了个地盘睡觉打牌。
许轻知不想去形容,大清早的五六点公鸡打鸣声的穿透力能有多强。
对于挨着桃水村的地方,莫老看价格不高,也都收了。
旁边有人,总不好吃独食。
上面的几处民房都保留,加固改建成类似于民宿房间。
印象中当然也有吃过一两回好吃的。
爬山时候,还有天然山水溪涧,从山石沟壑中流出,随着山体落差流下。
村里有些人做的艾叶粑味道太浓了,艾叶还是叶子那种,许轻知吃过几次,就不爱吃。
她停下脚步,伸手小心翼翼的避开刺儿掰了两根。
六一.二二三.一四六.七四
沟通好了初步的设计方案,许轻知回去跟爸妈也说了声。
那山顶上有个亭子,已经不知道是清代还是什么朝代修建的了。
水田和地里的庄稼,今年还归之前的村民所有,明年许轻知统一规划种植。
对外招人,也会优先原先的村民,毕竟之前来家里帮忙的都是这些乡亲,是熟人,干活也利落。
沿路,许轻知跟设计师沟通好自己的想法。
设计师:“给我几天时间,保证让您满意。”
现在除了原本农场的山头,其它几个山头,只要她想弄,都可以规划起来。
整体风格也以园林为主,后山的鸡鸭牛都会搬迁到更远的乌龟坡养殖。
因为大家最近忙着搬家,一时招不到太多人,她也就没有上太多菜,只上了五百斤小白菜,五百斤生菜,家里几个人就可以摘完。
这东西身上长得刺儿跟玫瑰刺差不多,扎手,但掰一掰刺儿,一把捏住,也还好。
在最高,看日落最美的地方,新建几栋原木风民房。
这次的比记忆里的刺苔好吃的多,兴许是灵气阵和灵泉水虽然只在自家农场,可整个生态系统都是循环,这边的植被也都染上了稀薄的灵气的缘故。
她妈要是想弄,她就帮着做。
对于自己未来要居住的地方,许轻知也愿意多费一些心思。
“那江边的艾草长得正嫩,我采了点回来,下午弄艾叶粑吃。”
“能吃啊。”她顾自撕着刺苔表面的皮,露出里头翠绿的杆杆,一口咬上,“嗯,还挺甜。”
王燕梅端着一盆艾草进厨房,两个人一块先去除艾草的根。
窗户从两边往外推开,南北通透。
一个石头古桥,横跨江河,将两处山体相连,继续爬能到最高峰。
她才将信将疑的放进嘴巴里,咬下去的那一刻,微微皱着的眉头舒展开,眼睛一亮,询问道:“还真挺甜的,我能多摘点回去吃吗?”
翠绿的扎眼。
那座山头上的村民都已经签字搬离了。
“可以啊。”许轻知点头,在一旁提醒道:“摘得时候小心刺,也别吃太多,我阿婆说这个吃多了会流鼻血的。”
至于半路上的歇脚亭,只做加固,防止垮塌。不做修复新色,她总觉得,有时候新鲜的色彩远不及时光岁月留下的痕迹有味道。
而居住区域有自己住的,还有莫老他们住的,以及游客住的地方,另外再建一排员工宿舍,如果有人要留宿或者中午午休,也有地方休息。
她大方的递过去一根,问:“你吃吗?”
度假村统一修建成带小院的中式别墅。
将畜牧,种植,居住区域划分清楚。
村子里的人本来就少,随着村民陆陆续续搬走,村子里更安静了。
王燕梅怀里抱着不锈钢脸盆,从后山回来时,里头满满当当的青绿色艾草。
洗干净的艾草,焯水一分钟后捞出来。
焯过水的艾草过冷水,然后放进榨汁机里面和饮用水一块榨汁。
水不用下的太多,跟艾草的量差不多一比一,这样打出来的艾草汁颜色漂亮。
第518章
家里的艾草粑做的是红糖馅儿的,不用单独去做馅儿。
做艾草粑的教程是在网上找的。
因为王燕梅往年自己做的都不太好吃,有点硬邦邦的。
按照网上的教程步骤,将艾草汁和糯米粉混合,加上一点融化的猪油和白砂糖。
揉成青绿色光滑的面团后,再加入小麦淀粉,最终揉成一个个可爱的小圆团。
许轻知负责把红糖包进去,倒不用像包包子或者饺子那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