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拥烟霞(35)+番外

作者:晏菩 阅读记录

温卿山直接拨了语音通话。

男人低沉的声音传过来,“先导片怎么样?”

温卿山捧着西瓜,边吃边回应:“我觉得后期处理得很细腻,蛮好的,没有特意抒情,整个画面都很真实舒适,就是在石窟里拍摄那段光线太暗了,不过这也情有可原。”

“我的采访也放进去了?”

“先导片放了一小部分。”

“我现在还没时间看,你截的图里面都没有你的旁白。”

“要看我的旁白啊?等着。”温卿山把通话界面缩小,电脑上暂停的画面正好有一句她写的旁白,她拍照发了过去,“发你了。”

“就一张啊……”贺北望笑着点开大图,目光在触及到上面的文字时,骤然凝结。

“剩下的等先导片正式放出来了你慢慢看。”温卿山没听到对方的回复,便接着问道,“你最近出差是不是很忙?”

“卿山。”贺北望的声音很低,带着些犹豫的意味,“这段话,是你写的对吧。”

“那当然,本人原创好吧。”

温卿山舀了勺西瓜,刚放到嘴边,却听见贺北望问,“是你……什么时候写的。”

“这段话确实不是我近期写的,非要算时间的话,应该是高中。”

“高中……”贺北望似乎在思索什么。

“怎么了?有哪不对吗?”

“没什么。”贺北望连忙转移话题,“对了,我给你寄了两箱新疆的水果,到时候会直接送到你家门口。”

“你又给我买东西了啊?”

“对啊,怕你忘了我。”贺北望打趣道,“毕竟我都出差一周多了。”

“你要再晚些回来,恐怕我真就把你忘了。”

“那我争取早些回来。”贺北望听到她咀嚼的声音,问道,“在吃什么?”

“西瓜。”

“你生理期应该快到了。”贺北望提醒道,“最近还是少吃点凉的。”

“行。”

“卿山,我想问你一件事。”

“什么?”

电话另一边,贺北望的手指放在窗沿上,慢慢收紧,“你……你以前,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难忘的人?”

温卿山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问这个问题,但还是老实回答了,“难忘的人确实有一个,是在高中。”

贺北望沉默着等她诉说。

“他是我笔友,我没见过他,但是……”

贺北望忽然不敢呼吸。

“我很讨厌他。”温卿山说,“我讨厌所有的不告而别以及,莫名消失。”

--

温卿山上高一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在用**,他们还通过互联网加了许多陌生人,更有甚者谈起了网恋,温卿山不喜欢这样科技化的交友方式,就像许多人开始看电子小说,她还停留在报刊纸书阶段,在这方面,她总是跟不上潮流。

上高中后,无论是学习节奏还是考试压力都在成倍增加,偏偏温卿山又是个不爱跟家人朋友诉说的人,某天,她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一篇非常合她心意的记叙文,写的就是西北的风土人情,在作者介绍中,对方留下了邮箱,那是温卿山人生中第一次主动联系一个陌生人。

她至今都记得她在那封邮件里写了什么,她问了有关于西北的事,并写了自己家乡的事。

对方也回应了她,一来一往,两人就成了笔友,从发邮件到写书信。

温卿山只知道笔名叫“朔望”的这个人是一名高三男生,因为备战高考压力太大,就抽时间写点文章投稿,这是他的解压方式。她很珍惜这段缘分,每周都会写好几封信过去,用自己的文字为对方加油打气。

“朔望”高考前夕,温卿山班上开始流行给喜欢的人叠一罐千纸鹤,说是叠到一千零一只就会愿望成真,少年少女们下课也不打瞌睡了,都开始做手工。

后来,温卿山把自己叠好的千纸鹤连带着一封信,寄给了“朔望”。

她在信里祝他,高考顺利,超常发挥。

而“朔望”也没有辜负她的期待,考完第一时间就给她写了回信,还附带一副画,只是信和画到达温卿山手里已经一周后了。

那幅画到现在还在温卿山老家书房里挂着。

因为温卿山当时的笔名是“青山不改”,所以“朔望”画了连绵的青山,奔腾的大江,以及岸边观景的少女。

再后来,“朔望”上大学,他会和温卿山分享大学生活,那个时候其实**和微信的使用都普遍起来,但两人固执且心照不宣地依然用书信交流。

呈现在电子屏幕上的字终究没有信上的笔迹有温度,所以温卿山不曾后悔没有留下“朔望”其他的联系方式。

直到他在她高考后突然消失。

直到她发出去的信不再有回音。

温卿山忽然意识到,这样一段隔着山海又从未相逢的关系有多么脆弱。

……

“他伴随了我整个高中的青春,他分担我的烦恼,也共享我的喜悦,我们写下的一笔一划都是彼此的青春。”说到这里,温卿山有些难过,“我本来……打算高考后就去和他见面的。”

“卿山。”贺北望终于出声,“高考后,你去找他了吗?”

“我机票都订好了,被我哥拦住了。”温卿山说,“我哥哥说,一个男人如果喜欢你,会不顾一切到你身边来,如果突然消失,那只能说明——”

温卿山长长呼出一口气,像是释怀,“他不在意我了。”

贺北望心口闷痛不已,手指因为捏得太紧而发白。

“你喜欢过他,是吗?”

“是。”温卿山轻叹道,“严格意义上来说,他是我素未谋面的初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