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登基那天我跑路了(65)
这是一门需要亲身实践的课程,到厂子里,或者田地里,出现这么神奇的一幕。
老农被小娃娃们围着听着,教导自己比他人种田好的经验,再由小娃娃们记录与实践。
然后就是大庆街巷里,突然开设了一些书店,可以免费看书,也有围读角。
原由是小娃娃们回家问家里人问题,家里人答不出来太多次,突然就有了想自学的冲动。
没道理,他们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那要是看合同,做生意签字什么的多落脸子。
书店里一本本墨香的书籍新鲜出炉,吸引了很多人小心的翻阅看书。
不会认字的没关系,加入围读角花费一些晚上夜学的时间,有公益性的老师会帮着大家一起培养读书的兴趣,认字游戏什么的很有意思。
大庆的读书氛围突然浓郁起来,兴致一起,四个字成语往外蹦,就比拼谁成语说的最溜。
全民去盲化任务很重,能让老百姓有不落人后的紧迫感,自愿学习,这就是顾斐下的第一步棋子。
之后,顾斐下文发放文凭,按文凭考公录取工作,一时之间含金量暴涨,夜里大学被临时改为夜校,拼命读书的老百姓多了起来。
雪止后,渐渐融化成雪水滋养了干枯的大地,绿油油的小苗苗冒尖出来了,大地上有了新的绿意,却不再新的生命诞生。
天暖起来意味着北伐逆王的战争启动,一番纠缠争斗,最后在糜诸那里砸下半副身家的崔氏终于夺得盟主之位,一时间门庭若市。
两次天祸,被封闭闷在城里的大世家们损失惨重,而战争就是最直接争夺利益的方式。
荀昶自痊愈后带着顾斐特批的药品匆忙赶回了河内本族,其妻女眷才得以活命。
暗地里,荀昶已经搭上了大庆的船,偷摸的将有才的本族子弟,以及一些能干的铺头管事经黄盘中转再到灰石山。
进入大庆后先紧急培训,正好,除幼小外,初高大还未有生源,荀琚还算清闲。
等他学会了简体字,以及大庆的政令律法,便承担起教学之职。
荀氏来的都是有基础的,从繁体到简体的过渡,虽然有些别扭,但仔细联系一下象形,还是容易学会的。
这批人来的正好,填补大庆越发大的地盘,却人才不足管理的窘境,总算让顾斐松了口气。
“崔盟主好大的手笔啊,万人兵马粮草都一力承担了!”
崔桥被奉承之人拍马屁,看着其他世家来人阴晴不定的脸,一时有些飘飘然。
“讨伐逆王还这天下清河,我崔氏责无旁贷,待粮草齐备,同盟军开拔翼洲石崖关!”
要说这次最大的得利者其实是成了同盟粮食后勤供应的糜诸。
或者说背后的大庆间接的插手,并且决定了这万万兵马后勤补给到位与否,这一点在座的各大世家都没有意识到。
咚咚咚的擂鼓声中,军马集结分成旗帜鲜明的四路大军,刚好崔,荀,王,杨四大世家的军旗招展。
大军中央,崔桥站立在一架旗车上豪气吞天,大袍一挥,大军便咔咔咔的齐步出发了。
雪水的融化遮掩不住满目疮痍下尸体,天气渐暖,风寒似乎消退了不少,但那些因风寒tຊ逝去的生命也回不来了。
嘭!
殷秀砸了青铜器盏,待知晓那同盟军已经开拔,正要向翼洲石崖关而来,怒极大骂道。
“一群逆贼!”
好啊,大家都疯吧,你点兵打我,我也点兵打死你!
一时之间,王城还余留的一些氏族成了头一批被发泄砍杀的。
殷秀一道王令发往翼北边关安定,他做出来糊涂之举,令三十万司马氏边军开拔石崖关。
王城王令一出席卷天下,着各州驻军一同清讨逆贼,对外号称百万大军,至于听命与否,各人估量。
顾斐便同时收到了云鄂两州的王令,感叹这位殷王真是疯了。
边关在打仗啊!怎么想的!
调离了司马氏,那谁来阻挡匈奴人,无人可挡,匈奴叩开关门不过是时间问题,汉家天下真要改血脉了,那还了得。
顾斐立即召见兵部,户部,属于大庆上场的那一天随时会到。
大庆再次开放招兵名额,如今在大庆登记人口百万余,兵力二十万。
顾斐打算扩招到四十万,加上优势于现今的武器装备,甚至刚刚研发出来的火药足以让大庆应付任何一场战争。
“景濂,舆论方面,我欲开办新闻司,发行一份大庆官报,宣发口配合舆论发酵,我需要让老百姓知晓,大庆到底为何而战!”
“着应忱,边军呈紧急战备状态,紧盯鄂西关外的戎狄!”
“户部统筹军屯粮库数据,确保军用粮草充足!”
顾斐随后又接见了鲁大子。
“研究院先着重军工批量化,这一点,我会让各部配合,必要资源先紧着研究院。”
“晏之,你还有闲情看报纸,不打算自荐主公,说明鄂州投诚是你择主的投名状。”
十字街口的茶铺里,荀珏与荀祁坐于一处,他们真是来回折腾错过。
本来吗,大庆接手鄂州之际,荀珏就该与顾斐来一场君臣心心相惜,不过被家中至亲病重,不得已擦肩而过,赶回河内。
到了河内吧,又遇上了封城,表明荀氏身份进入城内,才知晓父亲小叔去了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