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伴君如伴猫(32)

作者:十八鹿 阅读记录

陆沉舟闻言,沉吟片刻。问李小四:“你拿钱回去的时候,你的母亲可知道这里边有多少钱?”

李小四说:“知道,我给她看了。母亲看到这么多钱,说指不定人家急着拿这钱办什么事呢,所以赶快让我还回来了。”

陆沉舟又问黄大仙:“你说里边有三十两银子,这事儿可有人跟你作证?”

黄大仙说:“我的仆人,他知道,他能给我作证。”

仆人如何能作证?特别是像这种签了卖身契的,还不是主人说什么他是什么。

陆沉舟闻言敛眉,没有指出黄大仙的仆人做假证的可能性,只是笑了笑,接着着人去请李小四的母亲。

然后又让黄大仙把那个包银子的红绸手绢拿出来给他看。

陆沉舟看了那块布,问两人:“这个红绸手绢当时是怎么打的结,你们还记得吗?”

黄大仙和李小四两人都说记得。

陆沉舟便隔开他们二人,分别让他们二人把那个结照样还原了,两人打的结一模一样。

这时李小四的母亲也到了,陆沉舟又当着众人的面问了李小四的母亲,那包里银子的块数和大小。

李小四的母亲说的和李小四本人说的完全一致。

陆沉舟手里拿着那个红绸手卷翻来覆去地看,一时没有说话。

这是黄大仙耐不住了,上前说:“县令大人,你要为我做主啊。”

陆沉舟抬头,说:“李小四的话与其母对得上,可见他没有撒谎。黄大仙的说法,又有其仆人作证,自然也信得过。”

众人闻言议论纷纷,低声嘀咕说陆沉舟在判糊涂案。仆人的作证如何能当回事?更何况,这个黄大仙一向诡计多端的,坑人是家常便饭。

陆沉舟充耳不闻,又说:“既然两人都没有撒谎,那就只有一种可能。”

他指了指黄大仙丢钱的地方,说:“碰巧有人和黄大仙一样,在这里丢了银子。又碰巧有人和李小四一样,在这里捡了银子。”

李小四一脸迷茫,看着陆沉舟。黄大仙则微微蹙眉,心里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其他乡人更是不明白陆沉舟的说法,都安静了下来。

陆沉舟又说:“李小四捡的银子和黄大仙丢的银子数目对不上,所以这并不是黄大仙丢失的银子。按我朝规定,无主的银子要归入国库,所以这二十两银子本官要收缴。”

黄大仙闻言急了,上前两步要说话,却被陆沉舟直接打断。

陆沉舟又说:“至于黄大仙丢的银子,本官会下令使人去寻问,看到底谁捡了。尽量早点帮你追回来。”

黄大仙愣住了,说:“这,这……”

上哪追去?本来就……

陆沉舟充耳不闻,继续道:“另外,本官感念李小四之母品行端正,教子有方。特赏她二十两以作表率。”

说完,他便把手里的红绸手绢包着的二十两银子递给了李小四的母亲。

众人这才明白过来,当着黄大仙的面纷纷叫好。

那黄大仙面红耳赤,可是陆沉舟说的有理有据,他又没办法反驳,只能吃了哑巴亏,跺着脚走了。

众人散去之后,陆沉舟别了镇长,和沈云稚往客栈方向走去。

沈云稚问:“陆沉舟,真的是那个黄大仙在撒谎吗?”

“嗯。”

“你怎么知道呢?”

陆沉舟答道:“那个用来包银子的红绸手绢,我让他们还原打结的时候看了,那个手绢是包住银子之后又打了两个结。”

“但是那个手绢很小,如果里边再放十两银子的话,总共是三十两银子。那么小的手绢如果包了三十两银子,是根本没有办法打两个结的。所以黄大仙肯定在撒谎。”

沈云稚蹙眉:“那你为什么不直接这么说出来呢?”

陆沉舟沉默了片刻,问:“沈云稚,你觉得目的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什么意思呀?”沈云稚不解。

陆沉舟说:“黄大仙可恶,别人捡了他的钱财后如数奉还,他不仅不感谢,反而还讹诈,该罚。李小四之母品行端正,拾金不昧,教子有方,该赏。”

“一个罚,一个赏,这是目的。如果我直接指出黄大仙撒谎,那他顶多被训斥几句。可是我顺着他的话说,让他无从发作只能认栽。”

“这叫巧立名目,也就是耍花招。用不太正当的手段,达成正当的目的。”

沈云稚看着他不说话。

陆沉舟被他那一双清亮亮的眼睛看得有些心虚,其实按他本来的脾性和作风,应该就是直接指出黄大仙在撒谎,将人训斥一顿了事。

断案一事,讲得是公正不徇私情,他并不会在里面掺杂个人喜恶。

而今天他之所以这么断案,是故意为之,为了给沈云稚上一课。

他避着沈云稚的目光,说:“为君者,有时候也要巧立名目。”

顿了顿,他又说:“只要你觉得目的正当,就别太在意手段和过程。”

沈云稚闻言点点头,思索着,似乎是听了进去。

陆沉舟在心里却想,不对的,这话其实并不对的。他如果是要教导出一位君子,肯定不会说这样的话。

但是没办法,他要教导的是一位储君。

想到这,陆沉舟有一种教坏孩子的感觉,突然心情极差,默不作声地走着。

沈云稚敏锐地察觉到陆沉舟心情很低落,但他不知原因,只能乖乖跟在他旁边。

陆沉舟越走越快,心情很差,越来越差。他在想,沈云稚以后当了皇帝,会变成什么样?

心思深沉?冷漠多疑?不择手段?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