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种田小农女(7)
书吏一边记录一边询问:“县里有东西集市,东边是富人区,不能摆摊,西边是闹市区,可以摆摊”
“进场费1文,摊位费2文”
大家纷纷交钱,书吏收一个就发放一个绿色的腰牌,代表西市摆摊许可证。
轮到李春花,书吏先是看了她一眼,狐疑道:“你家大人呢,怎么是你一个小孩子来”
李春花赶紧哀求:“大人,我家父母去世了,就剩我们三姐弟,求您通融一下”
临出门前,赵婶拿了5文钱给她,说让她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她想试试看,能不能免掉这笔进场费。
书吏顿了一下,看了一眼李春花瘦巴巴的个头,叹了一口气,递给她一块绿色的腰牌。
“莫往外说,酉时在城门□□腰牌”
“谢谢大人,祝您福寿安康,发大财”
拿到通行证,李春花乐开了花,对着书吏作揖感恩。
书吏好笑的看了一眼这个小丫头,又去点下一辆车去了。
第 4 章
小河县前年刚调来新县令,据说是一位青年才俊。
新县令为人十分正派,一心为民,一来就刷新吏治,改革助农,还大肆培养种植、养殖、手工等相关人才。
在这位大人的带领下,小河县旧貌换新颜,百姓的日子蒸蒸日上。
从县城的布局就可以看出来,中间一条可供两辆马车并行的双车道大街,整条街用青石板铺就,干净整洁,两边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商铺,角落里偶尔有小商贩沿街叫卖停留。
大街上人来人往,叫卖声,呼喝声,小孩子的嬉闹声,满满的烟火气息。
间或有三五成群的衙役巡逻,大家都见怪不怪,看来这里的治安还是很不错的。
书吏告诉她,一般小商贩和周边的百姓们都去西市摆摊,主要是卖农产品和熟食。
那边相当于是菜市场和跳蚤市场,价格便宜种类多样,还能买奴仆和牲畜。
东市一般是达官贵人的宅邸,那边多高档酒楼和高规格的商铺,比如银楼、当铺、首饰铺子、点心铺子、酒楼等等,都在东市。
那边的消费比较高,普通人一般不会考虑去东市。
如果要去东市摆摊,还要额外交2文钱的摊位费。
已经靠卖惨博得了一个免费的入场券,李春花没觉得自己能在贵人堆里占什么便宜,当即头也不回的奔向西市。
一进入西市的范围,空气瞬间嘈杂起来。
和主街的规整不同,这里的摊位没有什么规划,大多是占得哪处就哪处,占好了位置就原地铺开一条竹席,代表这地是你的,留一条窄路方便通行就够了。
秉持着先到先得,后来者见缝插针的原则,每天酉时之前清理干净自己的摊位就行。
大家的摊位都摆的满满当当,买东西的人要垫着脚才能避免踩到别家的席子。
不远处还有卖艺的班子当街杂耍,一个小姑娘头顶三个碗,单脚站在一根绳子上,底下围了一圈人,伸长脖子瞪大眼睛,紧张的盯着那根晃悠悠的绳子。
“赵叔,咱们去那边”
“那儿有个空位置,正好摆得下”
看了一眼热闹的街市,李春花眼尖看到了一处空位,左边是一个卖针线鞋垫的老婆婆,右边是一个卖刀具的大叔。
他们来的晚了,好位置已经被占完了,能剩下这么个小地方,还是因为卖刀具的大哥脸上那道长长的刀疤。
眼瞅着好几个人都看上了那个位置,但是害怕刀疤大叔,都默默去了别处。
李春花也有点发憷,但是时间不等人,再不去占位置,她们就没地方摆摊了。
刀疤大哥看着他们挤进来,略微抬了一下眼皮,转头又去看别处了。
三两下铺好了席子,李春花把背篓里面的陶罐拿出来,小心翼翼的放在席子上。
赵叔也把两个小陶罐挨着大陶罐放好,另外从背篓里拿出一包白布包好的粽叶。
几样东西摆好,李春花手脚麻利的用粽叶卷了一个酒杯模样的杯子。
打开陶罐,舀出来一块巴掌大小晶莹剔透的凉粉,在赵叔心疼的目光中,狠心舀了一勺桃子酱浇在凉粉上,一份酸甜可口的黄桃凉粉就做好了。
此时已经到了中午,太阳高照,来赶集的人都热的冒汗,渴的嗓子冒烟。
突然眼前出现这么一份清爽酸甜的小食,都不自觉的停下了脚步。
她拜托赵叔把凉粉罐子吊在井里一整夜,触手冰凉,这会儿吃既解渴又消暑,正正好。
“娘,我要吃那个”
一个小姑娘拉着身边的妇人衣摆,撒娇不肯走路。
妇人的打扮普通,身上半旧的衣裙洗的干干净净,咋一看不是有钱人家,但是头上却簪了两根明晃晃的银钗。
李春花判断这应该是县城里普通人家的当家主母,吃喝不愁却没什么大钱,精打细算过日子。
果然……
妇人看了一眼李春花的摊子,把哭闹的小姑娘拉走了。
“吃什么吃,回家吃绿豆粥”
又过了小半个时辰,依旧无人问津。
李春花发现,除了她这里没生意之外,她的两个邻居,也没什么人来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