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最初你安好(686)
徐长青就清清楚楚记得她老(小)爷爷说一个笑话,说是有一年打(饥)荒,他们白子沟靠山还好一些。
上瓦房村老沈家,天寒地冻的,个个饿得都走不动了还不忘正月初一全族人聚到祠堂喝一锅树叶子熬的粥。
当然,这个说法据沈卫民所言就根本不是树叶子熬的粥,实际情况是他听老一辈说一锅草药,一锅粥。
一个是正月初一喝了驱寒辟邪的保健汤;一个是集百家米熬成的粥,像腊八粥一样图个开年有个好兆头。
再到祠堂这边,此时还没到正午十二点,但桌椅都已经摆好,在场最多的就是妇女正带领儿媳摆上自家菜。
徐长青今早起就一直没见到的她姑徐春喜此刻就带了几位堂嫂在这边摆好冷盘,正拿粘豆包放篝火那边热着。
这天气实在太冷,沈家老祠堂这边除现有灶台,院子四个方向就升起了篝火架上大铁锅,为迟点吃热菜做准备。
徐春喜见侄女来了,生怕之前说的还不够详细又给说了说。像今天下午女人就不能上桌,别回头谁拉了就坐下。
她倒不担心侄女不懂,就担心侄女被当成小子养大,在娘家又常常被当成男丁拉上桌,一个没注意给忘了。
徐长青很想说她曾经还坐了好几年老沈家祠堂酒席的上桌呢,当然,这是不可能说出口的,说了都没人信。
徐春喜说完几点注意事项,寻思着没啥遗漏了,这才提醒侄女下午先别急着回去,等明儿再和她一起回娘家。
因为这里吃好了还要各家当家女人出面收拾,老沈家女眷多,忙倒不忙,更算不上累,但人不在场就很不好。
哪怕就捡个盘子收双筷子,这就代表你承认是他们沈家媳,老沈家也会拿你当名正言顺的沈家人看待。
不是领了不领了结婚证的关系,是只要定亲了有来往了,这天有再出来搭把手的姑娘家都会受老沈家欢迎。
之前你二嫂(杨)晓琳就不懂这一点,可是让族里的好几个婶子说道了好久,说城里来的姑娘就是不一样。
原本去年,姑就想你这一天来,后来还是见你在家也忙得很就没提起,今年可不行,六太婆还让你上她家去坐坐。
对了!
你刚刚去你六太婆那儿了吧?
徐长青严重怀疑她要是不打断她姑的话,她姑一准能拉住她唠到开席才停。听到这话,她就忙不迭点头。
咋没去?
你夫家侄子沈卫民从大房出来就第一时间拉我去六太婆那儿找他奶,沾沾六太婆这位全福人的福气。
第620章 逃不了的人
正如徐春喜所言累倒不累,何佩英又不是喜欢磨搓儿媳的婆婆,要不是在老家,她更想让三个儿媳妇只管去玩。
就是碍于在夫家族人众多的老家,也是让三个儿媳妇不用陪着她,趁没什么事先回去歇会儿等三点再到祠堂。
徐长青乐得轻松,她就没再一大帮老少娘们堆里混着先回去再说。和她一样“听话”的,还有一个杨晓琳。
而许晓娟这位大嫂就没再一起回来,用她的话来说她和弟妹不一样,一年都待不了几天老家就想陪大家坐坐。
这倒不是讨巧的话,徐长青相信这位大嫂就出自肺腑之言,不像她还装了回害羞来个顺水推舟先行离开。
其实回来也有事情可忙,给出去多少人情,今天开始回礼就来了,她陪沈卫民在外转半天就收了满满一兜红包。
像她姑担心的什么不受老沈家欢迎,根本就不存在,今天她所到之处只要是见到长辈就无一人落下给她红包。
并且给红包的还不单单只限于老沈家长辈,像外姓的长辈也是笑眯眯地一个劲儿非得要她收起红包不可。
不收?
嫌少?
嫌不是姓沈?
徐长青也不怕随她进来的杨晓琳眼红,等上了西屋就应杨晓琳的要求开始掏出红包放炕上点数来了。
“你还要登记?”
“当然,回头还要走人情的。”
杨晓琳若有所思地看了看拿出本子低头翻开第一页开始登记的徐长青,“去年一年就这边你随了多少礼?”
“这个……”徐长青抬头想想,摇头,“记不清了,我就记得寒暑假回来带份手礼,不是多贵重的手礼。
岁数大的,送盒软糕让他们尝尝鲜;和咱爸妈差不多年龄的就简单了,像大伯就一瓶酒,不用多好。
小孩儿们,买包糖啥的给他们分一分,不多,就一人几颗糖,不然回来见着都跑来打招呼,不好意思。”
徐长青见杨晓琳有认真在听就不介意多说几句,要是她能明白先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就再好不过了。
“再有?就是村子里谁家有喜事了,这个我和卫民哥就是不在家,我都有让我姑先帮忙垫上等回来再给她的。
不是不找咱爸妈,是他们上班太忙在县城很有可能顾不上,再一个人情都收了,回来再走礼和当时随礼不一样。”
杨晓琳点了点头,见徐长青一心二用的还在低头开红包登记,她只好开口,“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就有数了。
难怪你们小两口人缘比我们两口子好,我还想是不是因为我不是本地人,村里人长辈有些排外的缘故。”
“不是。你看族里赶回来过年的婶子大娘,她们这些人不就是外地的,连孩子都有了还能不是自家人?”
杨晓琳不由地笑了,“说的也是,我就觉得嫁进来了就不是什么外人,反而是在娘家跟成了外人没两样。”
徐长青抬头瞥了她一眼,低头继续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