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科举扶贫(289)+番外
谢家这会儿正在热热闹闹的接待客人,不一会的时间,大家都收到消息了。
先到的是板桥的这些离得近的,李家,刘家,杨家,孙家,周家,都一大家一大家的成群结队的往谢家来,恭喜谢继宁高中状元。
然后平时往来的生意人,县城的,府城的,还有很多是读书人,都纷纷送礼来谢家,就连平时往来少的其他地方的乡绅也都赶来谢家。
就连知县也叫人送礼来了,是师爷亲自送来,祝贺谢继宁高中状元。
谢家人忙得转不过弯来,正好刘方杰还有静安带着应文应武刘嘉盈一起来了,分担了,能理事的理事,能查看礼物的负责查看清点。
对于很多人送的礼物,都需要仔细查看,有那些礼节性的,就收了,凡是有超出规格的,通通都退回去,不给谢继宁麻烦。
需要招待的帮忙招待,又有李家的,还有谢继宁的姑父姑母来了,亲戚都帮忙了,谢家人这才稍稍的放松一下。
晚上,送走客人,只剩下自家人之后。
谢老三拉着刘方杰,两个人直接喝酒喝到醉,然后互相道喜,互相道谢。
“宁哥儿多亏了你这个师父,要不是你从小精心教导,宁哥儿也不会有今天,不会中状元,你是我们谢家的恩人啊!”
“你们把宁哥儿养得好孝顺,懂礼,又聪明。”
“不,是你好,要不是你拿银子,给宁哥儿读书,宁哥儿就被我们耽误了,你当时坐马车,威风得很,我们一家都不敢看你,没想到,你好说话得很,宁哥儿就是背了几句话,就给宁哥儿银子还有玉佩。”
谢老三一直记得,当时要不是刘方杰给了银子,叫读书,家里是打算给谢继宁送去做学徒的。
刘方杰给的银子,改变了谢家的生活。
刘方杰哈哈大笑:“我送出去的东西很多,就宁哥儿还回来了,我生平第一得意的事情就是晚年收到继宁做徒弟。”
“我最得意的就是生了儿子,儿子生了继宁这个孙子。”
两人一边说,一边喝酒,大家也都很感慨,这些年,家里变化很大,感觉就想骑马追着跑一样,大家每天都在忙,家里的事情越来越多,钱也越来越多了。
当时为了谢继宁读书的一点点束脩而发愁,现在家里的钱多到修书院给别人家的人读书了。
那个时候,住在破旧的老宅子,第一次拿到很多银子的时候,大家小心翼翼的摸,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大家热热闹闹的兴奋了几天,终于缓了缓,稍稍的安静平复情绪。
谢如方回来了,还带着万岁爷赏赐的东西回来了,大家又热闹了,听谢如方讲述谢继宁骑马游街的事情。
“当时,锣鼓喧天,红旗招展,还有人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宁哥儿穿着大红色的状元服,骑着红鬃马,头上带官帽,威风凛凛。”
“两边上的酒楼饭店,都大声的喊我家少爷的名字,还给我家少爷扔荷包,玉佩,帕子。”
谢如方说累了,赵二牛接着说起来。
只是听得应武还有谢继平谢继岩兄弟几个遗憾自己没有去京城。
说完这些,就说起来关于谢继宁状元牌坊修建的事情了,朝廷奖励了银子给谢继宁修牌坊,还对规格,款式都有说明。
“这牌坊,就修在谢家湾入口的地方,让人下来码头都能看到。”
“嗯嗯,和宁哥儿之前的举人的放在一起,将两边都腾出来,地面和周边都用青石板铺上。”
大家仔细的商量,反复多次才定下了,一开始动工,附近的人都来帮忙,就连县衙的建造人员都来帮忙。
观一书院更是名声大振,天下皆知,金科状元,六元及第谢继宁师从刘方杰,就读于观一书院,导致刘方杰这个假期特别忙。
不只是观一书院,稻香书院也渐渐的扩大了影响力,附近很远的蒙童都想来稻香书院开蒙,又请了不少的夫子。
之前的谢家虽然也有发展,但是总是差点力度的感觉,但这次谢继宁中状元之后,整个谢家才真正的起来了。
第174章 (第一更)
家里的忙碌谢继宁没有时间惦记, 自从永安帝下旨让谢继宁讲学之后,谢继宁就进入了非常忙碌的阶段。
翰林院大学士孔文英叮嘱谢继宁可以暂时以太子讲学为要,还经常会询问谢继宁关于讲学的内容的准备, 显然对于谢继宁给太子讲学非常重视。
但是谢继宁自己却没有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讲学,一是因为给太子讲学的人很多,谢继宁暂时还排不上号,每十天两节课,没有办法讲太多东西, 所以谢继宁精心准备也花费不了多长时间。
二是谢继宁深感自己的不足,加大了学习的力度。
能进翰林院的都不是泛泛之辈,翰林院因为其乃是皇上的顾问团,辅政团的原因, 对录取的人才比较严格, 主要两个来源。
一是像谢继宁这样的一甲直接进,状元从六品编撰,榜眼探花七品编修。
第二个来源是翰林院根据需要放出一定的名额, 然后二甲还有三甲的人再次参加翰林院的单位考试,即考庶吉士, 考上了,能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 熬过两三年, 才成为翰林院的正式编制。
翰林院的这种录取方式就证明了翰林院的人的不一般, 谢继宁三人慢慢的融入翰林院才发现, 翰林院里面卧虎藏龙, 前几届的状元榜眼探花除开个别的几个,其他的都在翰林院。
这些人都很不一般,本就读书厉害, 如又在翰林院深造多年,更是将知识典籍读熟,读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