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墙(52)
最后才寻回了自己的声音问道:“那如今该怎么办?”
众朝臣们在见到传令官腰上别着的黄色旗帜时, 就乱成了一锅粥, 队伍也站不整齐, 纷纷围着那传令官。
原先窃窃私语的朝臣也都闭上了嘴。
过了半晌, 下面依旧无人答应。
宋祈安双手搭在龙椅的把手处紧紧的捏着,又将目光移向李承恩,声音有些颤抖道:“国丈?如今该怎么办?”
李承恩原本缩在人群中装鹌鹑,听见小皇帝点了他的名,才不得已站了出来。
他跪在人群外,声音不大不小道:“臣窃以为,如今之计便是先派一个主将过去抵挡一段时间。”
一些武将听到这句话,都担心自己被派去,纷纷开始在下面咒骂李承恩。
失去了天门关这道天堑要塞,无论有多少大军,它身后的玉城被攻破都只是时间问题。
如今再派一个主将过去要么是被匈奴杀死,要么就是和那关将军一样,城池被攻破后,在城墙上自缢。
朝上的武将都是靠着祖上的功勋当上如今的职位的,自是不愿去赴险。
原先天门关的二十万大军可是一个香饽饽,但如今却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文臣们听了也是议论了起来。
“臣觉得不错。”
“臣认为可行。”
“中书令大人果然好计谋”
“……”
不知道是哪个人先带头夸奖了李承恩一句,其他文官闻言,也纷纷表示赞同。
毕竟要去的又不是自己,这样虽然不厚道,但又不是自己提议的,要算账也是要找带头的人,况且其他人死不死又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武将们在下面听了,咒骂声更大了。
各种议论的声音与殿外的雨声混杂在一起,十分吵闹。
“有哪位将军愿意出征?”
宋祈安又站了起来,有些无助地摊开手对着众人问道。
“有哪位将军愿意?”见没人回答,宋祈安又连续问了几次。
下面的文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不愿吭声,而武将们也是眼观鼻鼻观心低着头站着不动。
“国丈大人,您觉得哪位将军去得好?”宋祈安的声音里逐渐带上了哭腔。
李承恩脸上平静的神情已经快要挂不住了,他现在要是说了,那不就是结仇吗?
一旁的周晏目不转睛地看着阶梯上的小皇帝,他的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回到边境的好机会。
但他不敢确定,以他如今的身份还能否主动请缨?
他几次想开口,却被宋祈安的询问打断。
“请陛下给老臣一些时日,这般重要的事需要诸多商议才能决定。”
李承恩跪在地上磕了个头道。
如果非要选几个去死的人的话还是得要和其他世家的人商议一下,否则闹出了什么矛盾,可就不好了。
“传令官来到这里,已经花了些时日,国丈大人不怕这段时间里那些匈奴人杀过来吗?”
说着宋祈安走下了台子,继续问道:“可有哪位将军愿意挂帅出征?”
朝臣们都不敢阻拦小皇帝的脚步,但也不敢凑上前。
无论她走到哪里,那个地方都会自动让出一个范围,无论文臣武将都在避着她。
本来就无序的朝堂上变得更加混乱了起来。
见状,周晏忍不住了,但他刚迈开步子便被人从身后拉扯住,他反手抓住那人猛地回头去看。
“不要。”许裕籍摇着头,对着口形,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周晏甩开许裕籍的手,依旧想往宋祈安那边挤,他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见他如此固执,许裕籍只好一手捂住他的嘴,一手搂住他,将他往没人的角落里拖去。
许裕籍这个人看起来并不壮实,甚至可以说有些纤瘦,可能是需要经常练字的原因,他手上的劲儿却是很大。
虽是如此,但行伍出身的周晏想挣开他还是轻而易举。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若是因此惊动了其他人可就不好了,况且这人还是自己的“连襟”。
“有什么事?”到了角落后,周晏拍开许裕籍的手,有些不耐烦道。
“陛下让问转告你,不要轻举妄动。”许裕籍揉着被周晏拍开的手说。
这家伙的力气可真大啊。
周晏用狐疑的眼光盯着他:“乱传陛下的旨意,可是要杀头的。”
许裕籍“哼”了一声不说话,他并不想和这个人多做解释。
两人在角落僵持着,朝堂上的喧嚣根本吵不到他们。
最后宋祈安只得接受李承恩的提议,并让他明日潮汇时将名单送上。
前朝的事情很少会在后院里传播,但这次不知为何,匈奴攻进天门关的消息在后院迅速扩散开来。
大齐自开国以来,□□将匈奴驱赶至天门关外后,便鲜有重大战事发生。
平日里顶天了也不过是几个匈奴人混进天门关,抢夺附近的村民的牲畜,抢劫商队等,对于朝廷来说不痛不痒的“小事”。
匈奴这次的卷土重来,将习惯了“太平盛世”的齐国将领,和养尊处优的官员们打了个措手不及。
他们有些人甚至不清楚其中的恐怖,认为只要有那二十万大军在,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只是将这主帅当做高危的职业。
后院的家眷们对此也是将其当作饭后的闲谈,并不放在心上。
众人间,仿佛只有小皇帝过分担心这件事。
宋祈安下朝后便回到寝宫中,同李婉用膳。
李婉依旧给宋祈安夹着饭菜,但她却是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