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墙(54)
“我朝众多将军,怎么就挑不出一个有经验了?”宋祈安的语气中带了一丝愠怒。
“周将军周驸马呢?”她站起来向队伍最后看去:“为什么周驸马的名字不在这上面?他不是从边境回来的吗?”
“陛下冷静一些,周将军如今是驸马,还担任着保护行宫安全的职责,去不得啊!”
季珏此时也站了出来,他觉得如今这个小皇帝已经冲昏了头脑。
最后在宋祈安的强烈要求下,点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将为主帅,王料以及义军原先的首领周晏为副帅,即日出征。
宋祈安亲自给三人端践行酒时,偷偷将一个小纸条塞入周晏手里。
用着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切记不可锋芒毕露。”
【作者有话说】
这章写的不够好,之后我会改一下,现在在赶榜,大家别带脑子看这篇文,因为作者没有脑子!(神志不清甚至胡言乱语)
40 思念
◎皇姐先替驸马谢过陛下了。”◎
周晏几人带着半数义军出发后, 边境的折子才陆续抵达行宫。
景德七载,春, 匈奴部队进攻天门关。
同年四月,城中出现匈奴奸细,粮仓走水。
五月初匈奴于城中四处响应,里应外合,攻破天门关,镇关将军畏罪自刎于城墙之上,二十万大军护城中剩余百姓退居玉城。
宋启安坐在龙椅上腰背挺直, 看着兵部尚书整理好后呈上来的奏折。
她眉头微蹙, 不过倒不真的是因为战事让她感到害怕,而是她从这个折子中窥视到了诸多隐瞒和欺骗。
宋祈安抬起眼,看向匍匐在地的孙信。
她双手拿着折子, 指尖处有些泛白, 手背也是青筋突起,但脸上还是一副忧虑的样子。
“陛下无须忧心, 如今几位将军已经在赶往玉城的路上了, 夺回天门关不过是时间问题。”李承恩见小皇帝郁郁寡欢,便开口宽慰道。
“是啊陛下, 叶将军久经沙场,又有周驸马助阵, 定能将那些贼人驱逐出境!”季珏也是安慰着她。
有中书令和左仆射带头, 其他世家的大臣也纷纷开始劝解了起来。
这时,吏部尚书也站了出来, 他来到孙信身边跪了下来下:
“陛下, 幽州与雍州接壤, 如今匈奴攻破了天门关, 正向雍州境内侵入,如此,幽州也不是绝对安全的,不如早日返回燕京。”
“若是按徐尚书这般说法,那整个大齐境内又有哪里安全呢?反正迟早会被匈奴攻过来。”
礼部尚书也站了出来,言语中有些咄咄逼人:
“再说了,徐尚书是对我朝二十万大军有什么不满吗,这么就敢笃定我们会输?”
魏宏达故意曲解了徐思敏话中的意思,将他的话往不好的方面引去。
“况且万寿节将至,行宫上下皆在筹备当中,陛下不如……”魏宏达的话还没说完便被打断。
“那些人不知晓匈奴人的恐怖,礼部尚书也不知道吗?”徐思敏可不管三七二十一。
他今天的目标就是,将小皇帝劝回更安全的燕京,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那种。
“如若镇关军当真有你礼部尚书说的那般强悍,那天门关又为何被攻破?镇关将军又何至于被逼自刎于城墙之上?”
徐思敏越说越激动,就差冲过去,指着鼻子去骂魏宏达了。
这群世家的人,除了争权夺利,结党营私还会些什么?
“陛下,徐尚书说得在理,现在这种情况,还是先返回燕京比较好。”王善完全赞同徐思敏的说辞。
如今,匈奴试图侵入雍州,而雍州离幽州的行宫距离并不算远,幽州更是前往燕京的必经之地。
如果匈奴人真的有什么不好的心思,哪怕他们不知道皇帝在行宫,幽州也肯定是第二个遭受攻击的地方。
二十多万镇关军虽多,但多不在精,万事都应当以小皇帝安全放在首位。
“这……”魏宏达被堵得哑口无言,他的头磕在地面上,眼睛却是在四处乱瞟,想找愿意帮他说话的人。
其他官员,无论官职的大小,都不想参与进这场尚书之间的“战争”,纷纷抬起头来。躲避魏宏达着的目光。
另外几位尚书是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无他,季谅因为上次讨要经费的事情,已经厌烦透了魏宏达,是不可能帮他说话的;刑部尚书本又就是个不善言辞的人。
孙信就更别提了,他已经自身难保了,怎么可能还言帮他?
“陛下……”徐思敏见形势大好,便想再接再厉,乘胜追击,他刚想说点什么,却被小皇帝打断了。
“好了,既然万寿节已经在筹备当中了,那么便同以往一样过完万寿节再走吧。”
宋祈安此时已经放下了手中的折子,一只手撑着脑袋,仿佛很累的样子。
“可是?!”徐思敏不是很明白小问题,这是什么意思,他分明已经胜券在握了,但小皇帝的一句话叫他打回原形。
自己不甘心啊,明明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小皇帝,但他现在搞这一出,反倒像是自己自作多情了。
他有点看不懂,小皇帝这段时间来的举动。
无论是上一次朝堂上被耳提命名,严厉禁止,不能帮助寻求无果的小皇帝,还是这次返回燕京,最后皆不是对小皇帝有利的结果。
“陛下,还……”
“够了!此事便这么定下来了!”宋祈安站了起来,双手狠狠地拍在桌案上发出“碰—”的一声,说完便直接离开了。
——
周晏一行人,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雍州的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