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墙(66)
宋祈安坐在轿子上,头仰着天,脑海里不断重复着这些话语。
等轿子停下来时,她长舒一口气,脸上又挂起笑容,才从轿子上跳下去。
对待宋祈安,凤栖宫门一直都是敞开的。
用膳时间,李婉仿佛永远都会坐在桌子前等着她,无论她是否会到。
“陛下辛苦了,太傅可好些了?”李婉的脸上也仿佛永远都带着的笑意。
宋祈安贴在李婉身边坐了下去,她歪着头靠在李婉的肩上:“太傅的头发这下全白了。”
宋祈安感叹着,还嘟囔道:“原先还有几缕黑色的,这下都没了。”
“那陛下可要乖乖听话,别再惹太傅生气了。”李婉叮嘱着宋祈安,还不忘给她顺毛。
李婉打心里觉得,这个小皇帝还是个孩子。
宋祈安回到龙潜殿后才敢放松下来,她躺在自己的大床上,侧过头看向一旁的徐忠:
“阿朵那边可有联系?让她好好把握机会,朕想让周晏领兵。”
“是。”徐忠暗暗记下皇帝的嘱咐,有意压低自己的声音答道。
听到徐忠的回答,宋祈安又将头转回,盯着床顶的,又像是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
“关于驸马领兵这件事,先不着急,让那个王什么的先得意一阵……”
——
景德七载,秋。
匈奴人骚扰百姓秋收,粮草尽数被掠。
——
龙椅上的宋祈安眉头扭在一块,双唇紧抿着,看不出来是因为愤怒还是恐惧。
“孙尚书……认为该怎么办?”宋祈安先是问了跪在下面的孙信。
“回陛下,臣认为应当尽快拨些粮草过去以供军用……”
“那就……”宋祈安想都没想,刚要拍板便被打断。
“陛下,从京中调派粮草过去,恐怕来不及啊……”户部尚书闻言也是急忙道。
“爱卿们回去好生商议,朕……朕都听国丈的。”话语间宋祈安的眼睛一直乱瞟。
“若是没有其他的事情,那便退朝吧……”宋祈安说完立马从龙椅上站起来,生怕有大臣拦住她似的,匆匆离开。
——
宋祈安刚从勤政殿归来时,便有宫人通报长公主来了。
当朝的长公主只有两位,而如今大姐远在玉城,听宫人这么一说,宋祈安就知道是宋卿来了。
果不其然,宋祈安刚到殿内便听到宋卿不耐烦地叫声:“陛下,陛下你怎么还不快点回来啊!”
闻言宋祈安也是加快脚下的步伐,赶忙走到她的身边:“二姐是有什么急事吗?”
也不怪宋祈安会这么问,以前宋祈安还没成亲时,宋意和宋卿便很少会来龙潜宫,婚后更是一次都没有。
大多数时候都是让宫人传口信,然后几人到两位公主的寝宫相聚。
宋卿的目光越过宋祈安,给了徐忠一个眼神,他也是很识相的将宫人们全部带下去。
“安儿怎么把二姐说得像是那种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人?”宋卿将人拉到自己对面坐下,还不忘调侃道。
“二姐若是没事也不会来龙潜宫等着朕了吧。”宋祈安毫不留情戳破她。
闻言宋卿也不打哈哈了,她下意识环顾了一下四周,凑到宋祈安的耳边:“我从驸马那里听说玉城的粮草被匈奴劫持了?这是真的吗?”
宋祈安也没想着隐瞒,点点头道:“确实如此。”
看见宋祈安也点头,宋卿立马就不淡定了,他之所以来问宋祈安,不是她不相信许裕籍的话。
只不过她的大姐还在玉城,她也是心存侥幸,不愿意相信会发生这种事。
“那……那大姐怎么办?大姐还在玉城,没有粮食岂不是……”宋卿哑然道。
“大臣们已经在想法子了,大概明日便会有结果,届时实在不行便由国库调遣粮草过去。”宋祈安看起来丝毫不慌张,胸有成竹道。
无论哪个地方有多缺粮食,自己的大姐是肯定不会被饿到的。
宋卿认为是宋祈安过于相信那些朝臣,立马提出质疑:
“天门关的粮草便是由玉城供给的,当时粮草被烧玉城本就捉襟见肘,如今秋收的粮食再被抢走,百姓们还有足够的粮食撑到朝堂的支援吗?”
宋祈安撇撇嘴并不接话,夺权之路本就是被鲜血染红的,她可不在乎那些百姓的死活,就如同她并不在乎后世怎么评价她一样。
“二姐是怎么懂得这些的?也是驸马告诉你的吗?”宋祈安好奇的是一直不学无术的二姐,怎么会将这些关系了解得这么清楚。
就怕她被有心之人利用,还被蛊惑到自己这里……
“这些是我和驸马讨论之后得出来的结论,之前我不是同安儿和大姐说过了吗?”宋卿不知道宋祈安为什么忽然问这个,但还是老老实实回答了。
“那二姐告诉朕又是所谓何事?”
说到这个宋卿可就来劲了:“就是……二姐,我有一个想法,若是朝廷的粮草转运不及,安儿可以先下令,让周边的县城州府先调度一些粮食过去,这样玉城百姓就不会饿肚子了。”
宋卿说完,用一副求表扬的神情看着宋祈安。
“这些是驸马教你的吗?”宋祈安一针见血地问道。
“不不不,这是二姐自己想的……难不成不行吗?”宋卿赶忙应下,生怕自己的提议有什么披露,被皇帝误以为是许裕籍想的,丢许裕籍的脸。
宋祈安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宋卿。
她这个二姐怎么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如今还主动关心起那些百姓,还能提出有模有样的建议,莫非是被人夺了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