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太太她只是嘴甜(247)+番外

作者: 行期一 阅读记录

所以可见,这东西根本一点用处都没有,徒增烦恼。

她现在和顾央处的不错,难道是因为爱情?

当然不是,是因为她既然逃不开,就这么先敷衍着过。

不然呢?难道她终日以泪洗面哭哭啼啼,才算过日子?

她经历坎坷,所以惯能忍耐。

反正也感觉不到什么,就把顾央当成一个能实现她愿望的哆啦安梦,一个事无巨细的管家,一个本钱不错的床伴就行。

等秦政那边解决了,顾央的兴趣也减弱了。

那时候她就可以离开。

她想回二楼,可走到楼梯口就被人抱住,熟悉的气息,她挣扎了一下,低声问“你怎么下来了?”

顾央没回答,只说:“他们玩,咱们回去。”

回去后就看到楼上多了好几套泳衣,都是性感的不要不要的那种。

顾天鹅之心路人皆知啊,她作为现场唯一的路人,鄙夷地瞪他。

如果说以前顾央在她心里还有几分高不可攀,现在则是脸皮越来越厚,他哄着她去穿,穆冉拒绝了几次,他就上来扒拉她的衣服,还在她耳边轻声承诺着什么。

穆冉听得匪夷所思,没想到这人拿这个作条件。

双方条件达成一致后,顾央先回去,穆冉换了泳衣,觉得这哪算是泳衣啊,情趣用品还差不多,可真是省布料。

想着他的条件,才又罩了件浴袍下去。

顾央在池子里喝酒,看见她穿着浴袍一开始还有些不满意,不过剥了浴袍后立即满意地不能再满意。

什么犹抱琵琶半遮面,欲拒还迎,衣服上都写着了。

还有她倾情演出,他过了一把恶霸的瘾。

最后顾央把她抱回楼上,临睡前她迷迷糊糊地交代:“别忘了买药啊。”

下面可没备小雨伞,她也是一时情迷都忘了这事,虽然最后他采取了紧急措施,可难免不安全。

她不记得他回答了没有,只感觉他轻柔地拢了拢她耳边的头发。

穆冉确实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

既然逃不开,就让自己去享受。

享受他的照顾,享受他的体贴,享受他的身体。

毕竟哪怕不享受也是这样过日子。

可是孩子就不在她计划之内了。

她心里厌烦,再没给他一个好脸色。

第二天没有药,不过也不需要了,早上去卫生间发现她亲戚提前了两天过来,她放下心来。

在这里又呆了一天,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大家开车回去。

过了元旦她去上班,一个美术老师课业很轻松。

她跟着的是一位老教师,很有经验,她像块海绵似的不停汲取经验。

这么上了几节课,老教师就笑着说她可以出师了,让她试着自己上课,虽然紧张,但是完成的还不错。

她虽然不能说多喜欢孩子,但是小时候想当老师,也是喜欢那种被学生爱戴尊重的感觉。她上小学时有个数学老师因为她成绩好,处处照顾她,在穆忠良出现之前,她心里就一直把偷偷地把他他当爸爸看。

而这里的师生关系就相当冷漠了,尊重还行,爱戴就完全算不上了。

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除了传授知识,其他一点关心都没有。

她难免有些小失望,转念又觉得自己事儿多,现在师生关系应该都是这样。她那时候是第一次遇到老师,这些小孩从幼儿园到各种培训班,老师见得多了,不稀罕了也不奇怪。

就连她自己,转学后上初中高中大学的时候,跟老师也没多亲近。

本来她是这么认为的,结果上班一个月的时候遇到一件事,颠覆了她的认知,起因是两个孩子打架,小孩子嘛,打架虽然不说多常见,但是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一开始只是课间玩游戏的时候起了冲突,下一节正好是她的课,两人坐得不远,其中一个孩子的画笔掉下滚到了另一个孩子脚边,那孩子也够霸道,一脚踩了上去,塑料的画笔一脚就给踩碎了。

于是两人在课堂上又扭打了起来。

穆冉当然是去拉架,之后把两人送到了他们班主任那里。

本来只是一件小事,两个孩子批评教育一番,通知家长医生让加强教育就行。不过因为第一个孩子把那个踩他笔的孩子推倒的时候撞到了桌子,额头受了伤,所以还得叫家长来协商处理。

穆冉作为当时上课的老师,中午放学的时候也在班主任的办公室等家长,一个家长来了,另一个家长没来,来的是司机。

--------------------

第123章 圣母光环

==========================

家长来了肯定是道歉,说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包扎。

那个司机却说,检查包扎这事用不着他们,老板说了,他儿子在学校里可不能受欺负,谁打的他,他就打回来,双倍。

穆冉听得瞠目结舌,难怪小孩那么霸道,直接踩人家的笔,感情是家庭教育原因啊。

更让她匪夷所思的是,司机说出这么无理的要求,班主任居然一声不吭。她不解地看向班主任,他压低了声音对她说:“受伤的那个孩子家里是学校的校董,一句话就能让咱们没了工作,惹不起。”

这边孩子爸爸当然不同意,双方又争执起来,班主任这时候才居中协调,说打孩子这事不对,让司机问问校董能不能换个方式。

那校董再怎么也不至于真的让儿子去打别家孩子,之前这一出不过是以势压人,漫天要价,坐地还钱。

后来他提出的方式就缓和了许多,说是让这个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道歉,还要鞠躬示意,否则攻击性这么强的孩子就不该继续留在学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