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生活系统暴富了(189)
毕竟,即刻拥有精心挑选之书的快乐,谁不爱呢?
葛雪边分析边暗自嘀咕:
这谢老板怎么突然开窍了?乘风新店的经营手段,简直让她不得不佩服啊……
当满怀钦佩的葛雪拎着一大堆内容混杂的书来到收银台结账时,正好与同样满载而归的周祺碰上了,两人相视一笑,确认了下眼神,都是刚玩过图书超链接的人:
趁着店员去拿周祺要的纸箱的工夫,周祺朝葛雪微微一笑,轻声问道:
“你好,你也玩了那个图书超链接吗?”
超链接?这个形容好贴切!
葛雪一下子就get到了周祺的意思,不由连连点头,面上还带着点意犹未尽的兴奋:
“对,这个图书超链接做得太好了,要不是还有工作,我感觉我能玩上一天。”
“谁说不是呢?”
周祺笑着表示赞同,“听说这个超链接,每隔一段时间还会进行调整,等有空的话可以再来探索新链接。”
什么?葛雪震惊,这图书之间的超链接还会定期变化吗?
她的脑中闪过了书架上的那一排排编码,心中唯有惊叹。
光是能做出这种现实版超链接,她都无法想象其中的工作量有多大。
尤其是要将两本不同类型的图书联系起来,并带有合理性和趣味性,这就需要大量的思考和整理。
至此,葛雪对于乘风书店是否能涅槃重生的问题,彻底没有了疑问。
一时间,在她的心目中,之前的那些盲盒之类的惊喜都显得平平无奇了,唯有链接起来的一本本书籍,如星空中的星子一般,在乘风书店的书架上形成了一张星罗棋布的书之网。
而她十分确定的是,这张隐形的书之网,一定会吸引到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就在葛雪满怀兴奋地将自己在乘风书店的所见所闻,抓紧撰写成一篇专题报道之时,其余的受邀的媒体,或是其他来探虚实的同行,又或者是探店博主、读书博主,也都闻讯而来,实地考察了下新的乘风书店。
至于这些人感受如何,无人可知,但至少大部分人临走的时候,都在店里快乐地消费了一笔。
“这回,谢老板是拉来了一个大赞助啊。”
不少人为书店的规模感叹道。
一开始,也有人怀疑,谢萱是否借着之前的风头,把乘风这个ID变卖给了别人,进行了新的商业化包装,打造出又一家给人打卡而不是买书的网红书店。
然而,凡是进过书店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乘风书店还是原来的乘风书店。
虽然从小店变大店,新老店铺在外形上已经完全不同,但乘风书店一直以来给人的那种沉稳大气的气质,那令人放心的选书品味,却是始终如一。
而同时,唱衰新书店的人也不少。
毕竟,在这个开一家小书店都算为爱发电的时代,一个没有资本加持的独立书店,居然一下子搞这么大阵仗,万一不赚钱,真的是要亏死了。
不管各方人士心思各异,葛雪激情撰写的“再访乘风书店”一文,很快就在该自媒体发表了。
其实她文中的很多内容,乘风书店自己的官方号也已经做了介绍,但那都是以店主谢萱的角度来写的,内容相对谦虚和低调。
葛雪则直接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带着自发的热情和赞叹,把自己对于乘风书店方方面面的感受都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她还在文中附上了手绘地图和进店攻略,颇有点把乘风书店作为一个文化景点来介绍的意思。
这篇文章发出之后,反响果然不错,尤其收藏和转发率很高,不少人看了文章之后,都蠢蠢欲动,想按照葛雪的攻略去书店看看。
当然了,这篇文章之所以数据不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葛雪在介绍完乘风书店的有趣之处时,刻意隐去了其中一个乐趣,还在文末卖了个关子:
“其实乘风书店最吸引我的一点,还不是以上这些,而是店主及店员们对书籍的超绝热爱,为此,她们竟然能做到让我非常意外的地步,实在是太厉害了。
也因为这一点,我觉得我还会二访、三访、四访乘风书店,因为有些属于爱书人的乐趣,只有去店里亲自体验过,才能获得。”
好家伙,到底是什么乐趣?怎么还藏着掖着不说呢?
原本没兴趣的人,看到这也有了兴趣。
有准备早点去探店的,有留言询问谜底的,还有觉得葛雪故弄玄虚的……
不管怎么说,文章的流量反正是蹭蹭蹭地飞涨了,而乘风书店的客流量和销售额,也一直稳步上升。
看着这几天的流水,谢萱一直忐忑的心终于安稳了,不由振作起精神,开始和员工们讨论起安排个性版图书盲盒的事了。
*
眼见乘风书店开业以来发展势头很稳,何辛也放下心来,和宋凌领着“自然之友”的志愿者们飞去了甘肃,来看自己之前种下的那些柠条。
春暖花开之际,不少柠条已经从当初的小小枝条,一下子发芽生长,抽条般的长高了许多,有些已经开出了黄色的小花,在荒漠中显得尤为好看。
何辛喜滋滋地看着新长成的柠条丛,拿手机就是一顿拍,给所有捐过树苗的亲友都发了报喜视频,还撺掇他们有空也来看看去年种树的成果。
此时,系统也发来了其独特的贺电:
【已检测到宿主所种柠条成活率达到98.8%,高于一般水平,“环保之心”主线自此正式结束。由于本系列任务完成质量良好,特追加奖励金100000元,希望宿主再接再厉,为保护蓝星的生态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