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四时鲜(100)
只有江盈知几个还留在摊子上。
她觉得这样的天还挺舒服,就算发愁恼怒也没用,她笑眯眯地问,“吃不吃鱼丸面?”
当然没有人拒绝,小梅搬了凳子坐过来,周飞燕坐在了陈强胜的旁边,两人看着外面的雨幕,也不说话。
汤已经熬好了,江盈知把粗面放下去,等着汤沸腾,渐渐顶起锅盖。
她捞出面来,舀了鱼丸。
一碗热腾腾的鱼丸面便好了,几个鱼丸,一把小青菜,还有虾、香菇碎,桌上摆着肉酱,蒜蓉。
大家就围在这小桌旁,也没有油灯,外头只有点亮光,坐着吃一碗鱼丸面。
那种粗面入嘴的满足,在咬上一个满是汁水的鱼丸,喝着汤,在这个凄风苦雨的傍晚,那么让人安心。
也让人没有那么焦急回不去家的事情。
因为江盈知说:“雨总会停了,着急还不如先填饱肚子。”
等吃饱了肚子,洗了碗,把东西一点点先收好,慢慢磨蹭着忙活,再等会儿,雨就真停了。
她说:“看
吧,雨停了,东西也收好了,回家吧。”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转而变成了缠绵的梅雨。
这让江盈知很苦恼,她最讨厌梅雨季,出不了摊,连衣服都干不了,要是夜里不拿进来烘干,转天发臭生霉点子。
闷在家里,她也总能给自己找点乐子,教海娃和小梅还有秀秀认字,周飞燕会在一旁编着篓子一边听,话并不多,偶尔过来基本都是在做活。
其实海浦的人都不大重读书,识字能认得些就成,倒也不是顶要紧,毕竟他们比的是谁的船好,谁的划船技术好,或者是游水、捕鱼、出海等等。
但是江盈知想着,认点也好,又不求学太多,不至于当个睁眼瞎,能认得自己名字就成了。
她教的也不多,几个学学也快,偶尔能跟着认一认就很好了。
要是想正经学,还是得去学堂。
江盈知也没教多久,她转头去西塘关做豆腐的人家,买了点豆腐,放在竹板上等着豆腐变成毛豆腐。
她要做些腐乳来。
小梅好奇,“这长毛了也能吃?”
“怎么不能吃,我做好了配粥吃,再寄些到明府去,”江盈知洗着罐子,把它倒扣起来,等水滴干。
小梅说:“也不知道晚娘怎么样了,我要做点什么送过去,我手艺也不咋样。”
“晚些等梅雨过了,就出芒种,到明府得端午了,送些端午要用的东西去,”江盈知给她出主意。
小梅立马拉海娃来,“你跟我一起编花绳。”
“哎呀,你不是这样的,你得往旁边绕一圈。”
海娃一脸无辜,“我手指短,绕不过来。”
“好吧,那你把手转过来,”小梅妥协。
两个人就头挨着头,在那里合力编一根花绳。
江盈知也不去打扰,她把买来的鸭蛋挨个用刷子刷干净,端午也是要吃咸鸭蛋的。
她打算每个都用泥巴抹一圈,这样腌出来不咸,而且要放点草木灰,这样更香也能出油。
要是放盐水里泡,有些咸鸭蛋煮了后,蛋白会特别咸。
江盈知往泥里倒酒放盐,屋里便有了白酒香,小梅叫道:“阿姐,好熏。”
“来,我用筷子沾了喂你一点,”江盈知举起筷子,故意逗她。
小梅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她跑到外面说:“我看看老鸭煲炖好了没有?”
江盈知买鸭蛋的时候,顺带也买了只老鸭,剁了沿着砂锅摆好,开始小火慢炖,本来应该放些枸杞,或是虫草花的,这里都没有,她就放了笋干和火腿。
她双手都沾着泥,也走出来看了眼,炖的颜色很好,“用筷子戳戳,看看肉煮熟了没?”
小梅戳了下,皮软肉烂,那鸭腿一看就能连皮带肉地轻易撕下来。
“可以吃了,”江盈知蹲下来洗着手,“快来吃。”
海浦镇一到梅雨季就让人浑身难受,感觉湿气都透到骨子里了,喝一碗老鸭汤补补正好。
小梅把鸭腿肉夹起来,整个放进江盈知碗里,她又夹起另外一个,在自己碗里又筷子分两半,低着头说:“我和海娃两个分着吃。”
“多喝点汤,”江盈知没有拒绝她的好意,拿了勺子给两人盛了碗汤。
吃着鸭腿的时候,她说:“也该到了吃梅童鱼的时候了。”
梅雨季节,正是梅童鱼汛旺发的时候,这种跟小黄鱼有点像的鱼,清蒸的时候肉特别嫩,抿一抿就能全化开。
小梅却摇头,“我不吃它。”
她指着自己,“我跟它是本家啊,我生的时候梅童鱼特别多,我娘就给我取了小梅这个名字。”
梅童鱼是头大身体小,又叫大头梅童,特别可爱,小梅她娘还在的时候,也老是会叫她大头宝,之后就没人再那样喊过了。
所以小梅有种别样的坚持,“我不吃梅童鱼啊,我一想到我吃了它,那就在跟吃自己一样。”
江盈知忍俊不禁,“好,我不吃它,那你的生辰在哪日?”
小梅有点茫然,其实这边人家都不大过生辰的,她娘去了以后,她自己也闹不清到底是哪日生的,只知道是梅童鱼来的时候。
“那等梅童鱼汛到了,”江盈知说着,她会给小梅煮碗长寿面的,其实她自己也不过生辰的。
海娃终于啃完了鸭肉,他举起油乎乎的手说:“我知道,我是海里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