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四时鲜(157)
“给你留着呢,”江盈知递过去给她。
这个夏天的夜晚,山里的风到处跑来跑去,竹屋里只有根蜡烛闪着光,大家围坐在一起吃西瓜,偶尔吃一口瓜,又说上几句话。
夜里便在瓜的甜香里过去了,新的一日,那几座石屋外头院墙砌了大半,再过一日,墙比江盈知还要高一点。
安上木门,那小院就自成一方天地,外头即使人来人往也挨不着院子里的人,哪怕路过的人惊讶,要说也只说,周巧女在明府真赚足了钱,钱袋子那么鼓。
而打井的老师傅确定了井口的位置,说要晚几日才能打,等着东西到齐才成。
周巧女做事利索,等着院子一落成,就立马开始着手新屋的布置。
新屋里,灶台砌得是最好的,适合江盈知的身高,砌得挺高,有两个大灶,还有两个小孔眼,能用来放汤锅炖菜。
而且正对着大窗户,一打开,油烟气都跑了出去,也是全部屋子里最大的,四五人一起都不觉得拥挤。
不过可能跟东西没放,空空荡荡的也有关系。
周巧女等水缸里的水用完,和江盈知一起把水缸给放到墙角,一大一小两个水缸并排放在墙角。
陈强胜扛着木头架子来,他问,“架子放哪?”
“你问小满,灶房的事归她管,我们只是给她打下手的,”周巧女拧着湿布巾,擦着灶台时说。
江盈知指指灶台边,“强胜哥你就放那吧。”
那木头架子用来放各种抹布。
周飞燕在外头帮忙洗着碗筷,小梅左手拿罐子,右手拿桶。
渐渐的,这个灶房就有模有样起来,烧灶的地方柴火堆了半面墙,旁边靠墙放了一张很宽的长桌,江盈知可以用来放海鲜,菜篮子。
正对面是碗橱,周巧女和王三娘去碗行街淘来的,跟那个店家砍价,江盈知和小梅默默站在旁边,半句也插不上。
最后店家要了二两,还外搭她们一张大方桌,最后这张大方桌被放在中间,变成备菜用的桌子。
而那个碗橱,上面的柜子放满了油盐酱醋,下面的则全是碗、盆、砂锅等用具。
那横梁上全都挂满了篮子,里头装着各种鱼干鱼鲞、腊肉火腿、风鸡腊鸭,其他的还有葱姜蒜,干辣椒花椒。
米面油桶更不要说,样样备得齐全。
王三娘在灶房里绕了一圈,最后说:“这换我,哪里舍得用这么好的东西。”
“她这地方老鼠一进来都得笑,进了粮仓嘛,”周巧女也跟着附和,不过她又说,“到时候得多半夜来瞧瞧,买些药杀杀老鼠才成。”
“哎,三娘,明儿等你下工,我们上那个里镇西角的布店瞧瞧去,听说那里的布便宜耐用,是其他地方来的土布,还有不少棉花,”周巧女放下手里在擦的碗,面向王三娘。
王三娘纳闷,她剥着毛豆,“怎么又要买布?”
“这不想着晚些天凉了,给早点做几床新被褥,”周巧女又气又好笑地指指旁边几个人,“你指望她们,天冷了才晓得添衣裳买褥子的人,还不是得早早合算。”
被指到的江盈知正蹲着,跟秀秀和海娃在那吃南瓜发糕,闻言当作没听见。
海娃用手点点她,“阿姐,娘说你呢。”
江盈知立马回,“你听错了,说小梅呢。”
周巧女都气乐了,王三娘大笑,“你要不来,她们俩个带着海娃还真是这么算的,等到天冷再说。”
“你说我能不回来嘛,”周巧女说了句实话。
也是有了周巧女的回来,大家一起忙活,这个新家变得逐渐有了人气。
卧房木床上的新席子,垫着晒过的被褥,一张张花布门帘,院子里晒着新做的棉花褥子,还有准备做秋衣的布料。
那些用过的褥子,她也舍不得扔,又重新请匠人弹过,再拿回来一遍遍用竹棍拍打松散。
柜子里的衣服总是叠得齐齐整整,不管谁的,只要她收进来,从衣襟处到袖子,总平平整整地叠好,要是哪里皱了,她会用铁皮壶倒热水给弄平整。
而且除了这些,她回来后就开始翻院子里的地,好好伺候着那些辣椒苗,江盈知不止一遍听她念叨过,“这苗被你种得到眼下还没死,也是它福大命大。”
江盈知只好假装听不见走开,确实是它命大。
到了要入住新屋前,周巧女还去买了五六只能下蛋的母鸡,关在早就编好的鸡笼里。
她一边给鸡笼垫稻草一边说:“等我住进来,好好伺候你们,有你们好吃好喝的时候。”
“多给我下些蛋来,我家好几个孩子呢。”
院子里实在太空,江盈知还和小梅买了株柿子树和桂花树,周巧女伸出手挨个点她们脑袋,“啥天了,种这树,你们两个也不怕它旱死。”
周飞燕在旁边小院里笑,她说:“没事,我会种,到时候多给它们浇点水,这光秃秃的,可不就是有两颗树才好。”
“这新树先入住,等它扎根了,这个家也就更好了。
”
江盈知给她鼓掌,周巧女背过手,“种吧种吧,反正这头一年里结的果也吃不了。”
小梅欢呼一声,这两棵树就在院子正中安家了。
再转过一天,井也打好了。
这口井特别好打,本来就近山里的水源口,所以老师傅也省力,只需要在周围砌一圈砖,然后在旁边安木架,麻绳吊着桶,一转木架那就咕噜噜地往下放绳子,等水灌满,再转那绳子又缠上了,水桶也给拉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