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四时鲜(172)
还有米,海浦本地稻谷特别少,是从明府来的冬舂米。
其他的面粉、鱼鲞、各种干菜菌菇等等,买齐后花了她好大一笔钱,所以江盈知这会儿看见钱才这么高兴。
这以后都是她采买食材的钱。
她把钱串起来,想着还要买的东西,忙到夜深才睡下。
转日果然更忙碌,哪怕请了李海红和柱子来帮忙,又给摊子多添了两张桌子,买了两百来斤鱼杂,一个上午卖得精光。
江盈知还给大家发了点钱,毕竟这活真累人,随着陆陆续续回来的小渔民越来越多,第三日她更早歇摊了,没有东西可以卖了。
即使听了很多的抱怨声,她依旧乐呵呵的,下午在铺面里,该来的全都来了,账房先生守着前厅,小梅在他旁边,一边学一边挠头。
王婆子开始烧火灶,她最会烧灶,要大火小火,只要说清楚,保管火候差不了。
柱子当跑堂,他跑得快,又总笑呵呵的,李海红做帮工也顾打扫的,而陈强胜管完摊子后,他负责采买基本的海鱼海货干货,其他江盈知会自己来。
铺子人员齐全,江盈知掌好勺就成。
傍晚大家吃了一顿饭,各自回家后,江盈知看了眼用红布盖着的牌匾,她花了两片金叶子并十两银子打出来的,加急的。
这应当是食铺最大的花费了,但这个是门面。
红木雕花,黑漆大字,中间是四时鲜三个字。
这回江盈知没到书画摊子上请人写,这是她自己写的。
举着蜡烛看了一会儿,江盈知盖上红布,长呼口气。
万事俱备,只等明日开业。
这天早上,几乎是天色只露微光,江盈知就起了,一下楼,正碰上周巧女在和小梅在说话。
院子侧门有了动静,孙婆子和账房先生过来了,而后是柱子和李海红。
一瞧对方,大家都笑了。
江盈知可没有说一定要穿什么衣服,只是周巧女觉得喜庆的日子,一定要带点红,这才几个人,包括海娃都穿了红色。
而其他人是自己想着,特意回家找出压箱底的红衣给穿上,颜色深浅不一。
柱子还指着自己身上的红花笑道:“我娘扯了她出嫁的红花给我带上的,这叫那个啥,喜上加喜。”
闹得大家又笑,到了后头,王三娘是一家都来了,王三娘进门就笑,“快瞧瞧我,一路上从渔港过来,大伙走过了还要回头看我一眼。”
只见王三娘穿的上红下绿,正是周巧女之前说过的红裙绿夹袄的配色,周巧女乐不可支,两妯娌互相趴对方身上大笑。
江盈知也笑,不过最后请来的风水先生说到了吉时,要供奉祭品,让江盈知拜财神,各种吉利话说完。
风水先生说:“开门去吧,我说什么时候挂牌匾,就得挂上。”
“开门得东家你自己去,这叫开财门。”
江盈知才刚坐下来歇会儿,刚被指使得团团转,这会儿又立马起身去开门。
其实时候还早,她开门的时候都不指望有几个人来,没料到开了门,门口已经有不少人等着了。
为首的是孙阿婆一行人,她今日在发髻旁边插了一朵红花,笑得很和蔼,“等你好久了,来来,小满你过来,”
她从手里拿出几朵凤仙花,红色的,要给江盈知簪上,弄完后笑道:“好了,这真的是满堂红了。”
江盈知张了张嘴,刚想说什么,后面大伙终于忍不住了,全都围上来,“小满,恭喜恭喜!”
“嘿嘿,来来,这是我给的红鸡蛋,”
“我的,这是几张福字,福气临门!”
“都让开,我的还没说呢,”
人群里声音平息了会儿,听那女人讲,她说:“这是我家种了几年的满堂红,小满给你了,食铺红红火火啊。”
大家七嘴八舌说着,江盈知岂止被东西淹没,她觉得自己被暖融融的阳光照着。
实在说不出话来,难得她也有词穷的时候,到了后面,她才能平复情绪说:“不走前门过了,大家往这边来,专门给你们留的。”
她把东西转交给小梅,自己领着大家往门边的小巷里走,这里有扇小木门,门上贴着李阿叔写的和顺、太平,另一边是丰收、长寿,横联是四季发财。
她把门打开。
随着门打开,露出在大家眼前的,是一条很宽的巷子,那巷子左侧墙上被安了半边木质棚顶,而那棚顶下挂着的,是大家最熟悉的贝壳海螺风铃。
还有悬挂下来的蓝布招幌,上
头写的四时鲜随风摇晃。
棚子底下是六张长木桌椅,侧边的墙上被钉了钉子,挂着高矮不一的大海螺。这些海螺全是江盈知贿赂海娃得来的。
而这些海螺形状各异,内部都填了土,种了不少野花野草,正蓬勃地生长着,又恰好能被棚顶没挡住的光照着,很别致的美丽。
其实这里,就像摊子一样,有着大家最熟悉的东西,贝壳海螺吹起来的时候,如同坐在摊子上吃东西时一样。
江盈知请他们进来,笑着说:“以后大家下午想来,也不用吃饭,就进来坐坐,我专门留给你们的。”
“哎呀,这地方被你拾掇得可真好,”孙阿婆格外感慨,“我进来一点都不感觉生疏。”
“就跟我回了家一样亲近,”后面有人说,因为那些大家熟悉的东西,都被好好保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