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四时鲜(227)
自己开始放猪肉,熬秃黄油还就得用猪肥膘,等着肥膘慢慢煸香,油脂渗透出来,在锅里冒泡,葱蒜爆香后,她下入蟹膏和蟹黄。
翻炒间香气腾的一下升起,江盈知被呛了下,叫王婆子火烧得小点,她慢慢炒着。
再放黄酒焖透,她拿过一旁的高汤沿边倒入,没过蟹黄,起到调味增香的作用,最后还淋上融化的猪油。
不怕它油腻,就怕不够香,香气倒是达到了,但凡从这灶房门口走过的人,无一不要问一句,“炒的什么,太香了!”
江盈知一律回拌饭的,这一罐等今年的新米是等不到了,晚点她就得煮一锅饭,夹一点油汪汪的蟹黄出来拌一拌,或是做点手擀面,拌面也很好吃。
她准备夜里回到西塘关的时候再吃。
熬好秃黄油,江盈知收拾灶台的时候,小梅在外面喊,“阿姐,许阿婆她们来了。”
“哎,来这里,”她走出来,朝两人招了招手。
许阿婆和周香兰走过来,她们两个是来学锅贴和烧卖的。
“这些日子安稳下来,也攒了点钱,”许阿婆把手里拿着三两银子的钱袋子放到桌上,只是她并没有太过于高兴,自打听见这桩事的时候,就一直问江盈知亏不亏。
到现在了,钱都放桌上了,她依旧要说:“小满,要不后面赚了钱,我们俩再分你一点。”
“实在是你这帮了我们义塾那么多,不好再多占你的便宜。”
江盈知却开始拿出面团,一边揉一边说:“我教旁人也是一两五,教你们也是,哪有什么占不占便宜的。”
“义塾正是用钱的时候,叫我给你们,你们肯定也不要,那就学点这个,出摊赚点钱,旁的不说,锅贴肯定能赚
到不少。”
义塾打官司到现在,就算请了最好的讼师,连胜后,依旧得按衙门的流程来走,也还要一两个月。
虽然说打官司的钱王逢年出了,但是赢了官司后,之前那块地要是还想做义塾的话,那么得出钱买。只不过是按当时的市价,也就是七十五两,但是陈家人这些年没付过许先生的月钱,把这个抵扣掉,这块地皮只要三十五两。
所以她们在凑这三十五两,江盈知也正有想把手上一些方子脱手的打算,找外人不如找她们。
周香兰学手艺的时候很严肃,也很认真,她说:“我自己早些年也是做过不少面点的,擀面皮对我来说还行。”
江盈知看了她熟练的动作,啧啧赞叹,“这岂止是还行,这面皮擀得跟专门做这行的一养,那调馅肯定更没有问题。”
“至于虾,我这边倒是能给你介绍个,你们到时候到他那买就行,保管新鲜。”
江盈知少不得要说一句,“做吃的一是要新鲜,二是要干净,要是有坏了的虾就不要用了,食客可能吃到不会说什么,但我们还是要有良心在的。”
“我们知道的,”周香兰忙说,“就算不为着自己赚钱,可这都知道是从小满你那出去的东西,我们肯定也要不能坏了你的口碑。”
该讲的都讲过,该交代的也全都交代了一遍,江盈知开始教周香兰做锅贴和烧卖,这两样都算不上难,属于别人买了吃过后,稍微琢磨下就能知道咋做的。
但是江盈知不止给方子,她最要紧的是教馅料,外皮人人都能做,但馅料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
好比锅贴,除了鲜虾锅贴,还有纯肉锅贴、韭菜鸡蛋、西葫芦鸡蛋,或者芹菜猪肉、三鲜锅贴等等,反正各有各的不同风味,对于食客来说,吃到这些是另外一种惊喜。
而烧卖的话,香菇猪肉、猪肉鲜笋、肉末、咸蛋黄这些,还可以做纸皮烧卖这种需要点手艺,旁人没办法学的。
她还说一定要有汤,最好免费送,叫别人以为自己占了便宜,汤用紫菜的话,反正一点也不贵。
倒也没有什么生意经,最重要的就是新鲜干净好吃,来的人也就多了,慢慢的钱也就攒了下来。
后来倒是出乎江盈知的意料,她给周香兰两人搭了块板,两个人自己造了座桥,从摆摊到开了店铺,雇了人专做这两样,在馅料上反复琢磨。
到不久的以后,大家都知道渔港有家卖锅贴和烧卖特别好的铺子,得赶一大早去。
而眼下周香兰和许阿婆还正在同面团较劲,想要擀出类似于纸,却薄而不透的效果来。
但是没学会,又快到了义塾放学的点,只好急急忙忙先回去了。
小梅说去接海娃和秀秀,江盈知在忙着拟定明日小宴的菜单,听见有人走进来,不是熟悉的脚步声,随口说了句,“这会儿打烊了。”
“我可不是来吃饭的,”庄轻舟撩了撩袍子坐下来。
江盈知头也不抬,她哦了声,继续往下写,“那你是来做什么的?”
“我是来告诉你一件事情的,”庄轻舟压低声音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秘密。”
江盈知终于抬起了头,也站了起来,她面无表情地说:“出门往左拐,进了城门后,往右走,路边有个摊子。”
“啥摊子?”庄轻舟问,他坐轿子来的。
“哦,卖药的,专门治脑子,你的症状重,他说不定能给你便宜点,早点去瞧瞧吧,”江盈知说完,转了个身,把自己写过的纸一张张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