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上交了沙雕穿书系统(201)

作者: 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这明摆就是齐王在自抬身价,□□\\裸打压诸位不合作的臣工。公卿大臣们甚为不满,不少有点名士脾气的还勃然色变,拂袖就打算走人。但亮闪闪铜钱实在是吸引力无穷,思索片刻之后大半臣工还是勉力忍耐,只是让下人将门帖与信件送入府中,便不得不悻悻而去。

不过,齐王虽然一转攻势占尽主动,但对宰执将帅级别的重臣勋贵,还是不能不稍加辞色的——等门外众人渐渐散去之后,齐王府的偏门便悄悄溜出了十几个青衣小帽一身便装的仆人。这些人沿着小道东拐西窜,终于在半路上截住了诸位宰相的马车,送上了齐王私下里做的许诺。

简而言之,现下齐王要收买军队拉拢兵权,哪怕只是做做样子展示气度,那也是必定要以诸位边将为先。但只要军队安稳京中恢复秩序,齐王便立刻会将债券的分销权拱手送上,绝不会短了诸位相公的一丁点分润。

显然,这就是直截了当在搞政治交换了——宰相重臣们要想瓜分这肥美诱人的债券生意,就必须得通力合作,共同维护京城的“稳定”与“秩序”,等于是直接跨入了齐王阵营。这样重大的站队决策,当然不是几个心腹子弟能够拍板做主的。于是马车中议论良久,最后还是只能含糊其词,只能回去通报给尊长。

不过,各位宰相子弟虽然口不能言,心下却暗自有了主意——如果那什么“债券”的收益真有传闻中的那么惊人,那大人们为此站一站队,似乎也没有什么……

·

虽然齐王府在所谓债券的“分销权”中表现得如此的自高自矜目空一切乃至于看人下菜碟,但若论穿越者团队的本心,他们是绝不愿意限定范围搞什么定向销售的。实际上以沐晨等人的想法,是打算将债券广泛铺开全面普及,争取让朝中百官人人都能享受金融创新的伟大福报。但最终商议再三,却是非不为也,实不能耳——这样前所未见的集资方式要想博取信任激发热情,除了重利诱惑之外,还必须以等级制调动人类最本能的攀比欲与竞争欲,调动诸位官僚们勇争上流展示优越感的永恒心魔,大家共同内卷一起撕逼,那才是臣工们玩了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精彩游戏。

简而言之,无论穿越者们是如何考虑,对外的债券售卖都必须分成等级——如果宰相尚书侍中们的借贷资格都不分个三六九等,诸位官老爷还能怎么体验人上人的快感?一品重臣和四五品的浊官待遇居然是平起平坐,那乾坤之间还有王法吗?要知道,这年头连搞垃圾手游的都明白——圈钱不圈钱无所谓,如果真让氪金巨佬与零充牛马一个待遇,那才是粗鄙下流,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

考虑到种种现实要素,沐晨只能无奈放弃大规模圈钱的雄伟计划。但一想到诸位臣工手中满坑满谷不可尽数的金银珠宝物资田地,他们仍旧觉得心痛难忍、大有暴殄天物之感。不过这个痛苦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在指定债券分销计划的第二天,贝言打来了远程电话做了个简单汇报。原本是在谈论将萧绚送来做全面检查的计划,但聊天聊到中途,沐晨却无意中提到自己数日以来的苦苦思虑的难题。贝言沉默了片刻,随即展示了金融专家独有的素质。

“这也没什么难的吧。”他淡淡道:“应该挺容易解决的。”

沐晨愣了一愣,随即脱口而出:“你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广泛铺开?全面的搞这个传——债券?”

这真是日思夜想梦寐不忘了,一开口就想让专家承认大规模圈钱的可能性。

“喔不是,至少不能直接搞。”贝言平静道:“向亮的操作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传销什么的我不懂,但在金融圈基本也是这么个规矩——无论ppt的大饼画得有多大故事讲得有多好,该走的流程还是得走,A轮B论C轮老老实实的一轮一轮融资。这个时候能参合到投资里面的都是银行基金和风投机构,没有说直接面向一般人融资的,最少也得是个天使投资人。这个规矩也是有原因的,第一嘛是因为国家监管规定;第二嘛是投资人的要求——要是资金来源过于分散,投资者的利益和地位可就很难保证了……”

沐晨张了张嘴,他听不懂贝言那一通奇妙的金融言论,但大致思路是明白的——这位经济学的大佬,似乎也不赞成什么大规模圈钱……

他啊了一声,稍微有些沮丧。

可电话那头语音不停,贝言的话却陡然又是一转:

“——不过嘛,这么A轮B轮走过一圈之后,那这东西终究也是不可能老在投资人手中转圈的。说白了十张ppt九个是画饼,剩下那个搞不好还是诈骗。真要把股份全捏在手里,到时候东西炸了都不知道算谁的。所以这么转来转去,那终究也得有个渠道将股份散发出去,让散户们接一接投资人的盘……”

沐晨还没反应过来,旁边向亮却皱了皱眉(王治这几日天天到太液池边检查古董,事情几乎全部扔给了他们两个):

“你的意思是?”

“喔。”贝言轻描淡写:“我的意思是,你们可以把债券打包成金融衍生产品,什么担保支持证券,什么债务抵押债券,什么信用违约互换,各种花样随便选。然后——就可以上市了。”

向亮转了转眼珠——理论上他对这些奇怪的术语应该一窍不通,但实际上……

“这些……”他迟疑道:“我怎么觉得有点——耳熟?”

“喔?”贝言的语气中带了笑意:“那你关注得还挺广泛的嘛。不过也不奇怪,这些东西名气的确还是不小的——十几年前洋基国次贷危机,就有这些金融衍生品大半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