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女福妻当自强(428)+番外

作者:月亮喵 阅读记录

莫夫人也说起了自己的儿子,“承蒙于家不嫌弃晋书,我们家也在前几天同通判的于家交换了庚帖。”

周李氏吃了一惊,没想到于家居然这么快就同莫家定了,“是施璐吗?”

于家适龄的姑娘也就是于施璐了。

莫夫人掩唇轻笑,“我听说慧姐儿和安宁同施璐是闺阁好友,我看日后还可以多多走动一下。”

话里话外已经将于施璐看做是自己未来的媳妇了。原本莫夫人没肖想过于家的,自家虽然很是不错,晋书又是出了名的才子,但是架不住晋书不愿入官场。谁知于家看中了他们家后宅清静这点,反而愿意将于施璐这位受宠的嫡女许给他们,简直是天下掉下来的馅饼。莫夫人更是因此许下了四十无子才纳妾的诺言。反正她说的也不算错,她家儿子不爱女色偏偏有了那见不得人的癖好。就算给他妾室,他也不一定愿意去。

她并不觉得于施璐会因此吃亏,晋书就算喜欢男的,也不能带回去,更不能生孩子,完全影响不到于施璐的地位。

她将所有的算盘打得好好的,还觉得自己没有亏待于施璐。

说话间也透露了几分得意的情绪,“我见于家姑娘那般的

姑娘那般的人品相貌,真恨不得她是自己的女儿,便同于家说了,我家晋书四十无子才会纳妾。”

若不是知道莫晋书是个爱后庭的,周李氏还真会被她这样子给蒙骗了,她心中冷笑,这位莫夫人还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呢。

面上却只是赞莫夫人。

莫夫人在得意之时,也不忘一起捧周李氏,两人气氛那叫一个融洽。

等到莫夫人离开后,周李氏才拉下脸呸了一声,“这都是什么人家啊。于家也真是的,怎么就给施璐那丫头定了这门亲事呢。”

安宁下帖子的时候,也曾请于施璐过来做客,所以周李氏对于于施璐这个活泼娇俏的小姑娘还是很有好感的。

安宁说道:“于家不曾想过要让施璐荣华富贵加身,只希望她幸福美满,在不知道莫晋书的真实情况下,自然就被哄骗了。”

恐怕真正打动于家的便是那四十无子才纳妾的保证吧。

安宁同于施璐想交一场,哪里会眼睁睁看着她入火坑,直接就提笔写了信件。为了不暴露出自己的情况,安宁信纸用的还是从州府买回来的一种比普通好一点的纸——当时买回来也是为了给家里的两个男孩平时练字的。因为她的字个人风格太明显,导致不得不用左手写。信件的内容也很简单,只写了这么一句话——莫晋书是断袖。

事实上她也不必写太多内容。以于家对施璐的宠爱,即使这封信来历不明,为了以防万一,肯定会仔仔细细去探查一番。在刻意往这方面调查的情况下,莫家要遮掩住根本不太容易,更何况安宁可是让苏大留下了一些所谓的证据呢。

反正只要搅和了这桩的婚事即可。

她写好信件后,便让蔚海直接偷偷将信放在了于通判书房的桌上。

七月份的时候,于家和莫家选择解除了婚约。对外只说自从定亲后,他们家大小姐又是发烧又是摔倒,请人合了后才发现两个孩子八字不合,终不成良眷。莫家在自家理亏的情况下,更是将原因揽在了他们身上,毕竟于家没有直接捅出莫晋书的事情,已经算是给面子了。

像他们这样的人家,若是要结亲,怎么可能不事先核好八字,所以在明眼人看来,这八字不过是借口罢了。

有好事者便去打算去打探一下原因——从莫家气弱的表现来看,肯定问题不是出在于家身上。只可惜莫家吸取了教训,不仅将自家儿子从书院带回来,直接禁足半年躲过风声,更是将之前的一些痕迹全都处理得干干净净的。

莫晋书那位情投意合的小倌更是被莫家送得远远的,恐怕是凶多吉少。

在莫家全副武装之下,那些人家还真打探不出原因,加上安宁的西游记又到了高潮的部分,很快话题就立刻转到西游记上面了。

安宁:她一点都不希望话题转过来好吗!

成功搅和了这桩婚事,安宁总算松了口气——经此一事,于家在为于施璐相看的时候,就越发仔细越发急切了。惹得于施璐烦不胜烦,偶尔更是写信让安宁邀请她去玩,好放松一下。

安宁见平时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神情恹恹的,也有点心疼,便时不时下帖子请她过来。

在外人眼中,那就是于家同周家走得越来越近了。

于夫人见女儿的表现,有点后悔自己太急切,这才放松了一些——不过她倒是很赞同施璐同安宁走动,学几分那位周乡君的本事也是好的。

……

八月到十月都是丰收的季节,摘土豆、地瓜、玉米、葡萄……即使这些事情已经不用安宁本人动手,安宁仍然是忙的不亦乐乎的,特别是因为去年留种了的缘故,今年她更是一口气种了一百亩的土豆,一百亩的地瓜外加一百亩的玉米。

惹得周李氏说道:“种这么多也吃不完啊。咱们家主要吃的还是大米。”那三样的作物,更多的是被他们当做蔬菜来使用,比如说慧姐儿喜欢玉米汤,周李氏喜欢吃烤地瓜,安宁是博爱派,什么都喜欢。

安宁笑道:“吃不完也没事,地瓜磨成粉做成地瓜粉条可以收很久,玉米也可以磨成玉米粉。”若是在现代的话,种那么多安宁肯定会直接卖了。但是在这时代,她那些田地里的粮食从来都是收的好好的,不曾卖过。这也算是未雨绸缪的一种吧,古代动不动就涝害干旱,还是多存点粮食安心点。宣州算还好了,一百年中,大概也就是三四次的干旱,但有的地方,几乎是十年有一半时间闹旱灾。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