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下刃(261)
“我没犯事,太子殿下怎可草菅人命?”那人哆嗦着出声。
褚暄停目光如冰,声音威严,“意欲谋害太子侍医,误了救人,便是害了百姓性命,便是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那人再不敢说话,一旁的难民闻言也不敢多言。
褚暄停将剑扔给沉星,眼神冰冷地环视着周遭的人,语气肃杀冷冽,“封锁遂州城门,任何人不得出,不舒服的就上报,有症状的送去宅院里,一旦发现隐瞒病情的,就地格杀。”
这样的情况下,以德服人只能是浪费时间,不若杀一儆百来得迅速。
“太子殿下,这是瘟疫吗?”听闻这样的话,不少人此刻都意识到了严重性,有人忍不住壮着胆子问道。
众人希冀地望着褚暄停,褚暄停负手而立,良久他道:“是。”
他不怕什么造成恐慌,现在说清楚了让众人心中有数,也免得有人借机闹事,反而更是坏事。
“我会禀报朝廷,自会有太医前来医治,诸位也不必惊慌。”褚暄停望着那个在妈妈怀里哭泣的小姑娘,声音柔和了些许。
“那……太子殿下。”有人支支吾吾地再次喊他。
褚暄停侧眸看他。
那人攥紧了手,抬头问道:“您会离开吗?”
褚暄停环顾周遭因为这句话再次望向他的人,他淡淡道:“不会。”
不少人顿时安了心,像是有了主心骨。
褚暄停没再多留,同傅锦时一同回了州府。
而回了州府的第一件事,便是写了折子,八百里加急送去京城,不过他送了两份。
然而比褚暄停的折子先到的是旁人的弹劾。
“陛下,遂州疫病,太子殿下却隐而不报,实乃居心不良啊。”
第143章
“刘大人此言差矣。”褚扶清出列,手里拿着一本奏折,“太子殿下不是不报,而是奏折被拦。”
自女子科举一事通过后,肃帝便允了褚扶清一同上朝。
起初不少大臣对褚扶清心存偏见,认为她的能力不足以上朝议事,甚至有不少人于朝堂之上有意无意的为难,然而很快便被褚扶清一一化解,她给出来的许多方法都是高效而有力的,因此很快除了别有用心之人其他大臣都对这位广陵公主刮目相看。
被褚扶清称作刘大人的官员立刻反问:“广陵公主如何能有太子殿下的奏折?”
他这话便是刻意挑事了,言外之意便是广陵公主的手伸得太长了。
褚扶清理都没理他,而是直接朝着肃帝道:“陛下,太子殿下给儿臣来了信,说是遂州疫病乃是同先前离阳一样的,但是担心折子递不到陛下手里,于是给了儿臣一份一模一样的,托儿臣直接面呈陛下。”
此话一出,一旁的张公公握着拂尘的手微微收紧,但面上却并无异样。
“太子做事向来周全。”
肃帝手指轻敲桌案,张公公回过神来,上前从褚扶清手里接过奏折,肃帝看后道:“不错。”
褚扶清状似无意地扫了一眼张公公,而后若无其事地收回了目光。
她当时接连收到了两道密信,一道是让她将奏折于早朝之上面呈陛下,一道便是让她联系应寒川,留意张公公的动静。
褚暄停利用第一道递给肃帝的奏折试探张公公,那道奏折经过所有信任之人的手最终递到了肃帝乾正殿的桌子上,然而肃帝却没有看到,答案便很明显了。
能在乾正殿下手的只有张公公。
褚扶清垂下眼,然而现在即便确认了是张公公也不能立即处置他,留他在身边还可提防,现在除了,陆家难免放上一个新的人来,届时还得费功夫再查。
“陛下,遂州疫病不容拖延,还请陛下早些下旨遣太医前去救治。”新任户部尚书韩寻上前道。
谢琅道:“陛下,当年离阳疫病近乎全程覆灭,此番遂州,情况怕也是不好,还请陛下早日定夺是否封城。”
肃帝看向谢琅,“谢卿的意思是……”
谢琅道:“当年离阳疫病,短短十日便传遍全城,更甚者传到了周边城池,引出了大乱子,如今遂州怕是同样,微臣的意思是立即封城,也免得如同当年离阳那般。”
谢琅虽未明说,可他的意思众人听懂了。
这是要将太子殿下也留在遂州。
虽说当日谢思齐一事明面上是以谢大公子协助太子殿下破案结束的,事后肃帝还赏了谢府不少赏赐褒奖谢大公子,但也有不少人知道内情。再加上太子与四皇子明争暗斗,谢琅又是四皇子母族。因此如今看谢琅这般说,并不意外。
“太子殿下也还在城内,若是封城,岂非是将太子殿下置于险境!”叶云道。
他虽知道谢琅说得有理,可于私来讲,他却不能认同。
“如今的情况,自然是该大局为重。”吏部侍郎吴相书道:“太子殿下虽是储君,却也不可例外,倘若令太子回京,而遂州其余人封在城内,怕是会引起百姓不满,届时恐会生乱。”
“吴大人所言在理。”兵部尚书陈功此时也道:“如今天楚异动,太子若是离开,必定引得遂州百姓恐慌,若是有心人煽动,怕是会引起内乱,届时天楚趁机发动战争,恐怕局势更加无法挽回。”
不少大臣也的确觉得谢琅、吴相书和陈功所言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