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今朝(11)
微风夹杂着青草的味道,不浓烈,却像是佳酿,令人忍不住就沉迷其中,流连忘返。
“云影随波动,金光洒满川。”李意清看着天边落日残霞,生了几分感慨,“若是有白鹭渔舟,就更有妙趣了。”
“我记得状元郎曾经在扬州江边写过一首诗,‘湖光水色静如镜,山色倒映碧波清。微风拂面心神定,渔舟唱晚归途明’。殿下若是想见渔舟,不如写信问问?”
柳夕年忍不住取笑。
“看来柳先生的腿,是不疼了。”
柳夕年待了半响,腿上的疼意上来,别说是上马,就连路都走不了。
她不情不愿瞪了李意清一眼,“你明知故问。”
盛蝉听两人你来我往,也不觉得无趣,随手折了一朵盛开的小花,指腹捻着花茎玩。
又过了片刻,马场中的奴仆驱着马车赶到。
李意清嘱咐下人将两人妥善送回各自府上,才道:“今日借用皇兄马场,于情于理,我都应该道声谢。”
奴仆自然不多说什么,带着李意清就去了太子府。
马车停下,李意清刚走下马车,便看见太子府前乌压压站着一片人。
太子府邸,自然是极雅清气派的,青石砖瓦,正门对着玄武大街,是坐北朝南的好方位,牌匾是陛下亲笔题写,每年正月和七月都要派人重新描金。
成婚之前,太子长住在东宫,后来娶了太子妃苏氏,才在宫外另开了府。
这还是李意清第一次来。
人群中,为首的是太子妃,她领着众人,看到李意清下了马车,笑着道:“听到下人通传时我还有些不敢信,没想到真是妹妹来了。”
李意清站定,朝太子妃微微弯腰,“皇嫂安好。”
“都好都好,”太子妃轻轻揽着李意清,带着她往里走,“你皇兄还没回来,不过陛下已经派人通传了,留他在宫中用膳……妹妹来的倒是刚好,我们也正开席。”
李意清道:“是意清突然来访,也没事先和皇兄皇嫂说。”
“哪里,听说妹妹回来了,一直想喊妹妹来小住几日。”太子妃笑意吟吟。
穿过假山流水,又经过一道长廊,才露出正堂的样子。
正堂里,嬷嬷抱着一个小孩。
小孩白胖可爱,一双眼睛滴溜溜地转,看到李意清凑近,也不认生,一个劲地笑。
太子妃笑容满面,“安儿倒是和你亲近。”
安儿大名李昀璟,刚满八个月,是太子的头一个孩子,名字也是办了满月酒后,皇帝钦赐的。
李意清多看了几眼,皇宫中她也见过其他妃嫔生的孩子,并未显得多么喜爱。
但是眼前是兄长的头一个孩子,她心中生出几分不一样的感情。
安儿见李意清盯着自己瞧,也咯咯地笑着,张开双手,朝着她啊啊啊的叫唤。
李意清看不懂,问身边的太子妃:“安儿在说什么?”
“他啊,是想让你抱呢。”太子妃笑吟吟地,从嬷嬷怀里接过安儿,对李意清道,“你试试?”
李意清虽然喜欢,但是怕自己下手没轻重,连忙推脱。
“你不必紧张,”太子妃将白胖的小人不用分说的塞到李意清怀里,手把手地教,“安儿不认生,你托住他就好。”
李意清抱着安儿,一动不敢动。
安儿丝毫不在意是谁人抱着他,见换了怀抱,伸手够李意清的发簪。
别看安儿小,但是托了一会儿,李意清也觉得手酸,只能求助地看向太子妃。
太子妃笑着接过孩子,让乳母带下去喂奶了。
“安儿是个鬼灵精,初次见你,就伸手要抱。”
李意清对安儿印象很好,见太子妃调侃,她道:“安儿一下这么大了,我来的匆忙,连见面礼都没准备周全。”
“妹妹日后在宫外建府,常来走动就是,不急于一时,”太子妃领着李意清坐下,“只盼妹妹给安儿添个弟弟妹妹,那才叫热热闹闹。”
李意清面上微热,也知道太子妃并无恶意,并没有多说。
太子妃看李意清的神色,便知道她害羞不语,也没开口揭穿。她唤来身边伺候的奴婢,吩咐厨房多备一份碗筷,又多添了一碗银鱼羹和醋烹脆骨,还觉得不够,问李意清:“你看看还缺什么?”
李意清看桌上两道大菜,四道素时蔬,两碗炖汤,一碟酥酪。
“皇嫂安排得很周详。”
太子妃只好对下人道:“那就按我说的准备吧。”
厨房的人手脚麻利,很快就将菜上齐。
李意清今日确实饿了,桌上的菜大都进了她的肚子,太子妃只用了小碗米饭,吃了几口便称已经饱了,然后就笑看着李意清用饭。
李意清用了一碗饭,又喝了一碗汤,见太子妃已然停下,倒是有几分不好意思。
太子妃道:“不必管我,我向来胃口小。”
见李意清放下碗筷,便差人上前收拾,自己拉着李意清在府上走,权当消食。
一路上,李意清没什么话,太子妃倒很是高兴,讲着院子的设计巧思。
两人走到一半,便有守门的小厮前来通传太子回府。
第6章 太子与五皇子
太子妃连忙拉着李意清走到正堂。
李意清很久不见太子,乍一眼看见,只觉得他满面疲惫,看到李意清,才露出一个笑,“清儿来了?今日去马场可还好?”
“一切都好。”
李意清点点头,眼神却在太子身上没下来过。
太子李序泽十岁被册立,为人最是端方,又得大学士启蒙,聪慧仁厚,如今已经十一载,实乃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