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今朝(113)
郑延龄面色严肃了几分,道:“这账册即便是我也只能调阅五日功夫,你可得保管妥帖。”
元辞章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微微颔首。
李意清看了一眼牵来马匹的许三,对元辞章道:“一路顺风。”
元辞章将账册卷起放在袖中,目光轻掠过两人,不再多言,转身离开。
元辞章和许三一人一匹马,年迈的许账房看着两人离开的身影,悄声踱步到李意清的身后。
郑延龄看着策马的两人,心头忽然涌现一股酸涩。
那是他再也寻求不到的少年意气。
他压制住自己的悲伤,轻笑道:“当年元公子策马吟诗,博得多少闺秀苦思。圣上和太后当机立断,为你和元公子赐婚,如今看来,原是早就佳偶天成。”
李意清笑而不语。
当年赐婚旨意下来时,京城中可没几个人看好。
就连亲自下旨的太后皇帝,也颇多顾虑。
李意清沉默片刻,忽然道:“郑先生可曾后悔过参加科举?”
郑延龄有些讶异地看向李意清,“殿下何出此言?”
李意清移开视线,拿元辞章当幌子,“伯怀偶尔会与我说,若是不入仕途,在这江南游山玩水也是惬意。本殿以为郑先生和伯怀同为大庆状元,忙碌政事之余,也想过寄情山水。”
郑延龄像是真的听不懂一般,接话道:“那如今正正好,元公子现下无官一身轻,正好可以瞧瞧这大庆的河山秀美险峻。”
李意清见他不接招,也不急,只微微点头,“正是呢。”
春风拂面,江水静流。
李意清看着郑延龄孤清的背影,略微犹豫。
郑延龄苦心孤诣这么久,若是此刻讲出罗雪川的遗言,只怕会乱了他的思绪。
李意清犹豫之间,仿佛看见罗雪川站在面前,桃花将开未开,风也旖旎。
再一转眼,只看见树下空无一物。李意清怔愣片刻,忍不住失笑。
郑延龄能一个人忍辱负重这么多年,怎么可能会因为一句话而失了分寸。
李意清想开之后,心中的那一瞬犹疑也尽数散去。
她屏退守在身边的毓心和府兵等人,郑延龄见她忽然这般动作,微微挑眉,却没出声询问。
他默默地看着李意清的举动。
李意清见他看向自己,神色平静,一字一句道:“罗雪川临终之前,嘱咐我给棋语带一句话。”
郑延龄脸上的笑意顿时消散得一干二净。
他眼眶微微泛红,死死咬住自己的嘴唇,颤声问:“什么话?”
李意清道:“罗雪川说,她永不原谅。”
郑延龄听完,像是失了魂魄。不过一息之后,就听懂了其中的意思。
眼泪开始从眼角滑落,孤行了六年的郑延龄在这一刻泪如雨下。
他任由眼泪滑落,半响后,用袖子擦干自己眼角的泪水,扯动自己的嘴角,露出一个笑容。
“男儿有泪不轻弹,微臣失礼,殿下见谅。”
若非先前李意清见他泪湿衣襟,只会以为罗雪川于郑延龄而言只是一个普通人。
“郑先生情绪收放自如,本殿佩服。”
“陈年旧事,再伤心,又能如何。”
第63章 自首
回到元府之后,李意清换了一套衣裳。
她的发髻经过一天的奔波有些松散,兰澈进来重新梳发的时候,还有一蹦一跳的元棉一道走了进来。
“堂嫂,听说你今日去河堤边看漕船了?”
李意清见她一脸明媚的笑意,原先还有些沉郁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变好了几分。
“是啊。你又是因为何事,笑得这般开心?”
元棉坐在李意清的身边,头倚靠在桌面上,眼神明亮,“今日阿珩回到黄家了。方才我嫂嫂送来了新嫁衣,我试了一次,本想穿来给你看,可是嫂嫂说不急于一时,又让我把嫁衣脱了。”
李意清闻言,神色微凝。
冯氏见过她了。
元棉没有注意到李意清表情的细微变动,而是真诚道:“堂姐,多谢你,若不是你在江宁,恐怕我和阿珩就要错过了。”
李意清淡笑,语气随意道:“你和黄家郎君本就是天作之合,不过你那身嫁衣我倒是很好奇,不知道能否前去看看?”
说完,她伸手捂住嘴,低低咳了两声。
“堂姐想看,自然随时可以。”元棉有些担忧地看着李意清,“只是堂姐看起来伤势未愈,真的不要紧吗?”
李意清微微摇了摇头,站起身,对站在一旁的茴香道:“去将上次为我看病的郎中请来。”
说完,她视线回到元棉身上,语气含笑:“走吧,我们一道去瞧瞧。”
元棉不再多想,又恢复了原先喜气洋洋的模样,“好啊,堂姐我带你去看。”
*
两人走到元棉的房间时,冯氏还没有离开。
见到李意清,她的神色显然易见地出现一抹慌张,袖袍下的手死死攥紧,片刻后,才喃喃请安道:“殿下安好。”
李意清微笑道:“元棉唤我堂嫂,你如果不介意,也跟着这样唤吧。”
冯氏不敢抬头看她,“是,我……我记下了。”
李意清没有在意她的心虚,前走几步,伸手抚摸那件大红色的嫁衣,眼底温和。
“这件衣裳的刺绣精美,在阳光下暗处的银线熠熠生辉,可真是妙。”
元棉听到李意清的话语,很是高兴,“就知道堂嫂识货。这件嫁衣,可是我去年年初就开始求刘家秀坊所制。刘家秀坊每年只接十二件定制,我能得到这个名额,还要多亏堂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