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今朝(157)
“殿下……殿下可否听草民解释一番?”
李意清抬了抬衣袖,轻声道:“请说。”
“小儿元昱早年在秀州游学,染上赌瘾,折了不少钱……冯家带财而来,不为元家大权,只求雨枫村不做声响。草民,草民没有别的选择。”
见李意清的神色愈冷,元琏连忙道:“元昱那个混账的账现在已经填平,现在被拘在家中,已经戒了赌瘾,殿下不必忧心。此外,冯氏的嫁妆,除却用来填账的,剩下都归冯氏自己做主。草民自知此事行为不妥当,主动捐纳白银三千两,用于江宁府义庄善堂之用,日后也会多加行善,搭棚施粥,弥补过错。”
李意清垂眸不语。
元昱的行为虽然为人所不耻,却没有涉及到性命。
李意清放柔了神色,轻声道:“堂叔公莫要见怪,一旦孟氏被追查,与其有勾连的冯氏必然难逃,我先问清楚,大家心中都做到有个底。”
元琏脸色刷地一下变白,“殿下明鉴,若是草民知道冯家与那孟氏有关联,借草民十个胆子,也不敢攀这门姻亲。”
“好在,你们不知情,等大理寺来查问,如实回答就是。”
元琏欲言又止地看着李意清。
他想问问李意清能否代为说几句好话,却有些张不开这个口。
元相尚且会念在父子亲情绕过元昇,可是元辞章可是能大义灭亲之人。这位於光公主性格和元辞章看似天差地别,实则骨子里一样倔强。
若是早些年的元辞章,或许还不曾这么严苛。
元琏自知今日难以在海棠院讨好,又朝着李意清微微拱手。
“殿下,草民告退。”
李意清目送他离开,站起身,回到了寝屋。
她的视线在简约的房舍中扫了一圈,发现什么东西都没有变化。
元辞章的东西少,人在或者离开,房间的变化都不明显。
李意清坐在床边,忽然想起河堤春会的早晨,元辞章直白而克制的话语。
“殿下认识我并不久,可殿下在我心中,已经住了很久。”
她默默回想着曾经和元辞章的相遇,在皇宫书院中,太子和她曾经并肩走过御花园,遇到前来藏经阁的元辞章。
两人点头之交。
再其次,是在太子的东宫之中,周太傅布置的题目晦涩难懂,李意清惧怕被周太傅敲板子,主动上门寻找太子皇兄帮忙破题。
当时元辞章也在太子的书房中,背脊挺直,神色认真,笔下字体遒劲有力。
他甚至都没有抬头。
门外,切好瓜果的毓心和茴香一道走了进来。
茴香看见李意清像是有心事,好奇问:“殿下在想什么?”
李意清脚尖勾起,有一下没一下地轻打在脚榻上,听到茴香的问题,伸手在白玉盘中拿起一块寒瓜,一边吃一边道:“也没甚大事,就是在想,我曾经什么时候和元辞章有交集。”
茴香哦了一声,“原来殿下在想这个……唔,驸马十四岁回京求学,当时殿下十一岁,每年宫宴都会坐在皇后的身边。”
李意清道:“十四岁,十一岁,应当不是这些,你继续说。”
“后来十三岁那年,殿下你被污蔑撞了焦阳伯府小公子,害他摔下马。不少大臣见了殿下就会忍不住长篇大论一番,或是在陛下那儿告状,殿下觉得无趣,在宫中沉寂了两年。”
茴香一边回忆一边道,“那两年,殿下寿宴,年宴,诸多节礼一概不管不顾,直到殿下十五岁及笄。”
顺着茴香的话语,李意清想起了十五岁那年的事。
当时的她不像幼时那般顽劣,也不像现在这般的从容,而是深陷在大臣的口诛笔伐。
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在说李意清德不配位,不配当陛下和娘娘的孩子。
她原先很喜欢在正月十五出宫看大鳌山,看宫灯烟火,火树银花。京中的杂耍在整个大庆都是独一份的,表演者口吐火焰,脚踩独轮,看客鼓掌喝彩,热闹非凡。
可是自当知道自己并不受百姓的欢迎后,她愈发不爱出门,将自己封闭在小小的嫦月殿中。
太子殿下和李淳令是唯一愿意主动找她说话的人,前者找了许多前朝名篇和圣人训,温声对李意清道:“爱人者仁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清,皇兄希望你能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后者会在雪天冒雪而来,告诉李意清不必在意贱民的看法,她既然身为公主,便不值得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浪费在未开化的民众身上。
李意清受周太傅点播多年,她本能地更偏信太子所说的话,也试着将太子赠送的书一同与李淳令看。
李淳令却对那些书弃之如敝屣,她翻看了三五页便将书丢入了一旁的火炉,冷声道:“这些书无非是贱民白日做梦,说什么民贵君轻,不过是心生妄念罢了。”
她用一种冰冷而高傲地语气道:“人生来就已经注定了三六九等,他十年苦读,怎比得上我祖上开国功勋。吾等身为君主之后,自当受万民供奉。若是没有我们的先祖,何来今日安稳的生活。”
李意清看着那一卷太子殿下好不容易寻来的书册化作灰烬,心中闪过一丝不忍。可李淳令是她从小到大的友人,她狠不下心断了往来。
她在虚无和迷茫中度日,直到她十五岁生辰礼那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