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今朝(17)
顺成帝自顾自地笑呵呵道,说到尽兴处,还想小酌几杯,但是看到桌上其他三人,又老老实实端盏喝了口汤。
李意清听着,后知后觉反应过来。
“辞章?”
顺成帝点头,“辞章高中之后,朕封了一个户部户政司郎中,本来只需要在京中办事,多在翰林院听录。后来江南水患,元相主动指了他去,朕便让他兼领仓部,去处理水患事宜。”
说到此处,顺成帝顿了顿,有些小心翼翼地开口,“元相锻炼孙子,给孙子苦活累活,倒是没甚争议。就是……”
见顺成帝吞吞吐吐,一旁的太后都忍不住蹙眉。
这桩婚事可是她亲口所提,总不能出了差错。
太后放下手中筷子,问道:“究竟如何了?”
顺成帝看看皇后,见皇后也一瞬不瞬盯着他看,他无端有些心虚,酝酿片刻,小声道:“就是辞章这一趟出去,整日埋头田野,折子上说,足足黑了一圈。”
太后闻言,颇为无语。
李意清都被他这一停顿弄得心里七上八下,听到这句,脑海中空了片刻,随后有些忍俊不禁。
见她笑出声,顺成帝松了口气。
毕竟是他给清儿挑选的夫婿,原先相貌堂堂温润如玉,前脚婚事定下,后脚就把人家夫婿弄得狼狈,实在说不过去。
不过元辞章的骨相好,眉眼也清俊精致,即便黑了几分,想来也无伤大雅。
第9章 大婚(上)
李意清笑完,正色道:“元……元辞章身为朝廷官员,拿朝廷俸禄,受天下养,理应恪尽职守,为国效力。”
太后闻言颇为欣慰,“清儿都比你识大体。”
顺成帝被批评,也不恼。将手里汤一饮而尽,对李意清道:“折子上说,辞章处理完水患,将难民和今年收成登记造册,就会赶回来,总不会过了八月,你不必心慌。”
李意清平静地回看顺成帝。
顺成帝摸了摸鼻子,也知道她和伯怀也没什么交集,自然更谈不上心慌。
“这次辞章回来,我打算将他留在京中,”顺成帝顿了顿,继续道,“辞章这孩子有主见,能担事。朕的意思是往后可进议事堂。”
议事堂内,是大庆朝廷中枢的中枢。
说明白点,就是几位宰辅丞相处理政务的地方。
譬如元相,就是议事堂的二相之一。
先帝在位时议事堂还有三位相爷。后来精简官制,随着前朝孙丞相致仕还乡,众人心照不宣,只留下了两个位置。
议事堂权职大,自然对官员的要求相应就高。熟悉各类事务不说,更要有资历,有成绩,否则光是御史台言官那一群嘴,都招架不住。
顺成帝在心里规划了元辞章的路子——京中把六部都转一遍,熟悉事务,在外派地方为官,做出成绩,调回中枢任尚书,等年纪到了,顺理成章进入议事堂。
他这个想法,连元相也没有透露。
李意清自然不知道皇帝的打算。
不过顺成帝开口,她自然要说些什么。
李意清舀了一盏菜汤,以菜汤代酒,笑道:“既然父皇对他颇为赞许,清儿先代为谢过,权当勉励。”
说完,将手中举起的菜汤一饮而尽。
顺成帝闻言,爽朗笑了数声,很给面子回了一碗菜汤。
太后看两人这一来一往,着实有些绷不住。
但是在场一个是亲儿,一个是亲孙女,她不便开口扰了兴致。
皇后看出太后的欲言又止,笑着提醒道:“臣妾也祝陛下喜得贤才。不过用饭时间,说远了不好,母后早些时候吩咐人炖了浮玉。乳鸽汤,现下当好了,陛下可要用些?”
顺成帝点点头,又摇摇头,语气惋惜,“母后的心意,儿臣心领。但是这一顿饭下来,儿臣已经喝饱了。”
太后绷着的脸终究没绷住,噗地一声笑出来,抬起的手无奈地指了指他,又好笑地垂下去。
用过晚膳,三人纷纷起身离开。
回去的路上,茴香笑道:“奴婢还寻思元公子怎么继《咏桃》之后就没有音信了,原来是被调走了。”
李意清闻言看她一眼。
茴香丝毫不惧,“殿下你就没有好奇过吗?”
李意清道:“没有。”
茴香一噎,旋即又笑出来。看见周围没人,大大咧咧凑到李意清的耳边:“殿下,你听到元公子愿意事必躬亲,心底其实是开心的吧?”
“自然。”李意清这一点倒是没否认,向来平静的面庞也柔和了几分。
月光如银辉披落,洒在她的侧脸、肩头,像是九天之上误落凡尘的仙人。
“他为大庆子民奔波,这样的人,即便我和他行事风格大相径庭,却心怀共同理念。”李意清伸手点了点茴香的额头,“不至于蹉跎岁月,眼见他一事无成,反而终日争吵不休。”
茴香似懂非懂。
*
时间眨眼而过。
九月初五,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嫦月殿众人便已经忙碌。
皇后几乎踏着月色而来,看见宫人有条不紊的给箱子系上红绸,一抬一抬运出去。
殿内,李意清躺在床上,睡意正酣。
皇后脚步轻柔地走近内殿,看见她此刻的模样,哑然失笑。
这孩子,倒是丝毫不见紧张。
皇后没有出声打扰她,而是坐在床边,静静看着李意清的睡颜。
眼看着时辰将至,守在门口的毓心起身,隔着珠帘请示道:“娘娘,时辰快到了,该伺候殿下梳洗了。”
皇后颔首,伸手拍了拍李意清的脸蛋。
李意清睁开眼,一脸困顿,看见皇后,她下意识伸手抱住皇后,声音绵软,“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