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今朝(251)
本来他们心底暗暗猜测,可是时间一长,又成了这师爷哪天就会坚持不住。可是令他们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师爷雷打不动的坚持到了年关,看上去可比他们这些正经指派过来的官员更关心舒州府诸事。
时间眨眼而过,年关前夕,家中需要采买物什。
年节贺礼往年是毓心负责,今年自然也不另外,李意清将毓心写的贺礼单子看了一遍,将送给父皇母后的贺礼增加一份,才点头让她去准备。
开过年来,她就整二十了,东西自然要准备的更充分一些。
门口堆积的雪还没有化完,前些日子又下了一场,窗棂上贴的油纸才换不久,可是经过这几天冷冽的寒风,边角已经微微卷翘了。
雪后的天气总是雾蒙蒙的,李意清将身上的斗篷裹得更严实了一些。
茴香站在门后“哎”了一声,将两个羊绒手套子塞到李意清的怀中。
毓心只看了一眼就笑了,“殿下,茴香为了这副手套,可没少花心思。”
李意清看着边角有些粗笨的线头,朝茴香笑:“真暖和。”
“殿下喜欢就好。”茴香脸红扑扑的,也不知道是害羞还是被风吹的,“等明年,我一定给殿下准备一套更好看的。”
李意清自然从善如流,“好,那我先提前谢过茴香了。”
她说完,看了一眼翻滚的天色,“瞧着还要刮北风,你们采买完早些回来,再有三天除夕,明日我就不去了,在家中好好收拾一番。”
毓心和茴香应下。
到了府衙门口,守门的府兵已经见怪不怪,朝李意清点了点头,就伸手拉开了门。
师爷并不算朝廷的正经官员,而是由主官聘请过来帮助自己协力办案、整理文书、出谋划策的人员,府衙上也有几个师爷,不过大多都是官员的亲戚,像李意清这样安安静静只干实事的,确实不多见。
要不是李意清的腰间佩的的的确确是元辞章的令牌,谁也不会想到这两个几乎没交集的人有关系。
李意清朝府兵微微点头,道了声“辛苦了”。
府兵笑容满面,虽然只是一句关心的话,却还是让他很受用。
李意清熟稔地到了库房,有主簿正好来取文书,看到她走过来,朝她微微点头。
“这么冷的天气,师爷还天天过来,真是辛苦了。”
李意清微笑摇头。
主簿正是极度尊崇元辞章的那一位,李意清记得他的身形。
主簿把案件夹在腋下,双手插入袖口,小声嘟囔了一句“这天真冷”后,走了出去。
李意清走到书案边,摊开卷轴后将羊绒手套脱下来,一边将双手放在炭盆上端烤火,一边低头看着卷轴上的文字。
不知布局,一上午时间过去。
李意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忘了时间,直到眼睛干涩,才抬头伸了一个懒腰。
窗外风雪啪啪地拍着窗棂,窗户吱吱呀呀的摇晃,最终一阵大风刮来,原先闭合的窗户支撑不住,唰地一声被风吹开。
夹杂着雪花的冷风灌进了库房之中,摊开放在桌面上的纸张被风吹得呼啦作响。
李意清站起身,走到窗边重新将窗子压了回去。
已经坏掉的窗户吃力地挡着外面呼啸的寒风。
元辞章踏雪而来,看到李意清手撑在窗边,在库房找了一根木棍暂且撑在窗户上。
李意清道:“你怎么会来?”
“外面的雪太大了,”元辞章将李意清冷得发红的指尖包在自己的掌心,“杨念他们都先一步离开了,我猜你没有在意外面的天气,想过来找你一道回家。”
李意清感受他掌心的温热,闻言垂眸笑了笑。
“还好你来的及时,不然我还真不知道这该怎么办。”
元辞章低头看了一眼支撑着窗户的木棍,“我先去和管事说一声,将窗户加固一下。”
李意清点了点头:“正好,我这边还差最后几页。等会一道回去吧。”
元辞章颔首离开,飞舞的雪花落在他霜蓝色的斗篷上,周边的枯木上、墙根上沾着皑皑白雪,一瞬间宛如蓬莱仙境。
看完最后几页纸,元辞章刚好回来,怀中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个热的汤婆子。
李意清接过元辞章递过来的汤婆子放在桌上,将羊绒手套给元辞章戴上后,才重新抱起汤婆子。
元辞章低头,将李意清的斗篷仔细系好后,自然而然站在了风吹来的一侧。
天色昏沉,一路上人少得可怜。
穿过巷子的时候,李意清闻到了浓郁的羊肉汤味,伴随着茱萸草的辛辣,浓郁得仿佛近在眼前。
李意清加快了脚步。
屋中,毓心和茴香正在做羊肉炉子,看到李意清的身影,笑眯眯地招呼她快坐下。
入冬后的舒州新鲜蔬菜几乎没剩下什么,刘阿婆门口的萝卜留籽后,全被腌成了萝卜干。
毓心从坛子中拿了一些出来,洗干净切成丝,裹上一层花椒磨碎的粉末。
李意清喝了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后,才感觉僵冷的身体渐渐恢复知觉。
她抬头看了一眼隔壁院子,对毓心道:“给舒窈姐姐和荇儿送一些过去吧。”
江舒窈出了月子后,身体渐渐好转。几次滕子鹤前来,都被她语气平静而坚定地拦在了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