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今朝(256)
元辞章语气温和而笃定,“如果你因为你的善良而自认为罪责,那么我和你并没什么不同。我们是共犯。”
李意清将头埋在他的肩膀,故作镇定甚至微微带笑的声线中泄露出一丝哭腔。
“元辞章,我感觉我好笨,像是农夫与蛇里的农夫。”
元辞章伸手轻轻拍着她的肩膀。
等李意清的心情平复下来后,元辞章才轻声问:“你要回京城一趟吗?”
太子殿下的腿伤。
“要的,”李意清微微颔首,想了想有些不确定道,“多则五个月,短则两个月,我肯定回来。”
太子殿下腿伤一个多月未愈合,朝廷中还没有掀起波澜,顺成帝能压制住一时,却终究压制不住一世。
元辞章并不意外,伸手将她的发丝别到耳后。
“我等你回来。”
商量好出行的计划后,李意清简单和毓心收拾了点东西,第二天天一亮,就上了路。
从舒州一路北上,回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三月底。
京城外的山坡上层层叠叠开满绿芽,晨曦破晓,天边的鱼肚白泛着暖黄色的光辉,给大地铺上一层薄薄的金纱,随后灿金色的光线慢慢占据整片天空。
永昌河畔的溪水悄然解冻,倒映着蓝天和沿河堤坝上的花草。
入城之后,李意清让毓心先回公主府,自己去了太子府上。
太子府的状态和往日并无不同,守门的侍卫认出李意清,主动开了门。
“殿下,太子外出办案,现在是太子妃在府上。”
他像是刻意强调些什么。
李意清微微朝守门的侍卫点头,在接引丫鬟的引导下步入正堂。
正堂中空无一人,李意清等候了片刻,才看见姗姗来迟的太子妃。
太子妃眼眶微微发红,看见李意清的瞬间,眼眶瞬间蓄满泪水。
“妹妹。”
李意清心揪了一下,问道:“皇嫂,你没事吧?”
“我还好,殿下把我护在身后。”太子妃暗淡,“现在殿下勉强能下床行走,却不能久站。”
能下床行走,算是一个好消息。
太子妃见李意清眉宇微霁,定了定神,“殿下受伤之事被陛下压制下来,借口殿下南下周巡,现在还未曾公开殿下的伤势。”
太子殿下贤名在外,可是满朝大臣却不能接受一个身患残疾的君主。
“妹妹,你和殿下一母同胞,自然就是自家人。”太子妃用手绢轻轻擦去自己眼角的泪水,“我带你去看看你皇兄。他应该也很想见你。”
太子妃一边讲述着那日的火灾,一边引着她往内院走去。
“……此事不宜张扬,所以追查起来有些繁琐。不过那日大火不偏不倚刚好是寝殿附近,周边还被泼了油,肯定是有人刻意为之。”
太子妃说起那日的事情,语气还有些忿忿不平。
李意清:“后来查出来了吗?”
太子妃冷笑一声:“查到了府上挑水的长工,说是克扣了工钱。可是我不相信事情单单这么简单,只是碍于风声,不能彻查下去。妹妹,断案还需要获益,这件事从始至终,最终的受益者就那么几位。”
李意清:“……”
太子受损,获益最大的当属二皇兄等几位皇子。
二皇兄作为唯一弱冠的皇子,若是太子真的因此储位不保,二皇子自然会被朝臣推举。
虽然在李意清的心底,二皇子虽然行事乖张无度,但是却不像是个心狠手辣之人。
太子妃看出李意清的犹豫,紧紧握着她的手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妹妹,你和殿下和血脉至亲,你可一定要站在太子殿下这一边啊。”
话音落下,两人走到了太子房间门口。
太子没有躺在床上,而是拄着木杖在房间中来回踱步。
李意清透过光影看他,鼻尖忽然一酸。
没走几步,太子就需要站定休息一会儿。
太子妃在门外道:“殿下,意清妹妹来了。”
太子的动作僵硬了一会儿,将木杖放在一旁,坐在了椅子上。
“进来吧。”
太子妃推开门,李意清看见了坐在椅子上的太子皇兄。
他的脸色有些苍白,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侧脸滑落。
李意清竭力忍住自己想要哭出来的冲动,轻声喊道:“皇兄。”
太子看着李意清的红红的眼眶,打趣道:“你不会是要哭鼻子吧?”
李意清:“……才不会呢。”
太子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转而看向一旁的太子妃,“诗如,你去帮我们煮碗茶过来吧。就要这几日刚送来的雾山雪芽。”
太子妃微微点头,道了声“殿下稍等”,转身离开了房间。
李意清意识到这是太子特意支开太子妃。
等太子妃的身影消失在转角,太子才看向李意清。
“你们来的路上,太子妃是不是和你说了许多?”
李意清点了点头。
太子的声音和煦如春风:“诗如怕我受委屈,若是说话偏激了一些,你千万不要放在心上。”
李意清低声道:“我知道的。”
“别难过,太医说了,我的腿伤会慢慢好起来,”太子看着李意清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主动出声宽慰,“你现在能回来看我,我很高兴。”
顿了顿,他道:“不过有一件事——沈林不见了踪影。”
李意清:“我知道,他特意来舒州找到了我,后来给我和茴香她们下了迷药,现在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