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洪荒同人)[洪荒]听说老子暗恋我(367)+番外

作者: 朔霜 阅读记录

在这期间,西岐的西伯侯府这边始终都是不动如山、从最初的东伯侯与南伯侯联系伯邑考与姬发、到后来的有无数小诸侯前来投诚、希望西伯侯府可以起兵带领他们谋反,西伯侯府始终没有应下一起,在一众不安分、试图引起的诸侯之中俨然是成了一股清流。

毕竟姬昌现在还在纣王手里、关在羑里的小黑屋呢

但姬昌这一被关就是七年、西伯侯这边也并非是无动于衷,只不过在姬昌被囚之后曾经有想办法传回一次消息到西岐,那是他被囚的第二年,姬昌让家中不要为他担忧,众所周知,西伯侯姬昌擅长卜卦之术,而姬昌传回来的消息就是他命中有此一劫,被困羑里七年,虽然生活清苦、却并无性命之忧,而西伯侯府一直都隐忍不发也从未去朝歌向大王求情也是因为这一点。

而除了七年之厄的消息之外,姬昌那一次还告诉了伯邑考和姬发他们又有了一个弟弟那是姬昌在去往羑里的路途之中、途径燕山在雨天捡到的一个婴孩,那时他正在树下避雨,突然之间从树上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在他转身去找侍卫救这个孩子的时候,天上一道惊雷劈下,刚好是打落在他原本所站的那个位置上,姬昌觉得他与这个孩子有缘,便将他收为义子,这个孩子成为了他的第一百个儿子 ,因为在自己身上所发生的这特殊的经历,他给这个孩子起名为了雷震子,而在两天之后,他遇到了一位名为云中子的道长,说与雷震子有师徒之缘、便让这位道长将雷震子带回山上学艺了。

伯邑考当时还在心中吐槽过,这个时代的某些方面真的是太绝了,路上随便来一个道士稍微自报家门说上一句我和你孩子有缘然后就直接把孩子给人了什么的这要是搁现代人贩子们怕不是能乐疯叭而且就算不是拐子,那怎么就能知道自己遇到的那个道士的确是有本事而不是虚有其表呢毕竟就算是名师也可能会出蠢徒啊,虽然说她知道云中子这个师承元始天尊的徒弟的确是有本事的啦。

但是说起来,云中子都出现了的话应该是已经朝歌除妖的剧情结束了吧而接下来姜子牙应该也去朝歌了然后在发现纣王这个人昏庸至极后失望透顶然后来西岐钓鱼愿者上钩的她爹这条大鱼嘛。

只不过伯邑考后来派去朝歌的人并未打听到朝歌曾经有道长去除妖的事情、朝堂之上更没有出现过一位名为姜子牙的老者这事一直至今都让她感觉摸不着头脑。

但伯邑考并不知道的是,当初云中子观朝歌有妖孽作祟、的确是想去除妖的,只不过在他刚有这个想法准备去进宫拜见一下帝辛这位大王的时候,就被拦下来了拦住他的是在朝歌做国师的大鹏与暗中运筹帷幄的豹豹,两个人直接把云中子撵走了让他回山上去待着、别插手这事,云中子作为三教之中最小的那名亲传弟子,虽然说元始让他离学生会的人远一点、但在很多时候都是很听学生会的这些师兄师姐的话的,于是云中子就直接听话的回去、也不想着去朝歌除妖了,也是在回去的途中,经过燕山的时候感受到了雷震子与他有师徒之缘从姬昌那里把他带走。

而西岐这边既没有参与各个诸侯的谋反活动、也不去朝歌那边刷存在感,那西伯侯府这七年之间又做了什么呢

总结下来其实就是在贯彻落实那相对如今时代而言的某位数百年后的后代皇帝提出来的九字方针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招兵买马,训练私兵,囤积粮食,拉拢一些沉得住气的小诸侯、给他们暗示,然后,静静等待着姬昌的七年之厄的结束姬昌归来之际,便是西岐起兵自立为王之时。

虽然这句话说着可能有点不太合适,但所谓会咬人的狗不叫,西伯侯府这边就是这个道理,沉寂七年,隐忍七年,一旦动起手来就要让纣王为之感到致命。

纣王倒行逆施多年,若是素来贤德的姬昌揭竿而起定会无数人愿意响应,而因为这七年的小黑屋,起兵的理由都是现成呢。

而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说当初姜子牙没有去朝歌,但是他还是来了西岐,伯邑考当时因为找不到一丝一毫姜子牙的消息、最后完全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让人在渭水岸边给她建了一座小房子,严守死蹲在线等一个渭水钓鱼的姜子牙,而在姬昌被囚第五年的时候,她终于等到了,之后前前后后磨了两个多月,终于成功请到姜子牙入西伯侯府所以才说姬昌归来后就可以起兵啊,兵有了,帅有了,将也有、且随时能补充上一批修仙的西岐本就有一些寻常人的将领、而姜子牙也说过起事后他的一些师侄回来西岐。

如今,七年时限已满,西伯侯府终于决定要去朝歌请纣王释放被囚了七年的姬昌,在封神的原著中,带着“七香车、醒酒毡、白面猿猴”这三样西岐之宝赴往朝歌救父的是伯邑考,但在她的世界里,去的人则是身为西伯侯世子的姬发,伯邑考也是时至此时才乍然反应过来她根本不必担心自己被纣王做成肉饼,在家中尚有男丁、也非是把她献给纣王的情况下,又怎会需要她一个姑娘去朝歌的王宫呢

只是原著中她的结局会落在姬发身上吗

看到伯邑考眼中的担忧,姬发朝着她安抚的笑了笑,随后抬起一只手轻轻的落在她的头上,“阿姐莫要为我担心,我定会与父亲平安归来。”

“击掌为誓。”她缓缓的抬起眼,静静地望着姬发,在两人的手相触的一瞬间,伯邑考沉静的对他道,“我在西岐,静待君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