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门佳肴:小厨娘她美又娇(113)

作者:童夕君 阅读记录

佳肴笑道:“我看你是想留着说亲穿吧!”

“在咱老家,说亲也没这么好的衣裳穿啊!这一身在绸缎铺,少说也值二两银子!”

三兄妹说笑一阵,晚上佳肴泡干货炖了只鸡,喷香喷香的沈明远一气喝了三碗,翌日又煮了银耳红枣汤,放井里镇了喝。若不是回礼已经送走,她真想再放两瓶香水进去。

这日县衙无事,天气又凉快,沈明觉提议:“还从未去看过植田,虽说要明年春才播种,也得提前去认认。不如今日一道去?”

沈明远去杏花巷交代一通冰桃雪藕,就给大青梳毛套鞍,先去县衙接上赵衙役带路。

沈佳肴带着食盒,装了米糕和银耳汤,还有酸梅汤和薄荷水,简直就像去郊游一样。

一百亩职田有三十亩水田,三十亩地,四十亩盐田。赵衙役坐在沈明远旁边指着怎么走,路还是太难行了,佳肴颠的快跳起来了。

对大哥道:“我觉得你下一步该考虑修路的事了。”

沈明觉道:“正在和县丞他们商量,快要秋收了,不合适征徭役,等秋收后再征人来修。”

先看田地,挨着山,土中还拌有细石头。贫瘠荒凉,长满杂草。佳肴道:“看来明春得先种一批紫云英肥肥地,才好再种庄稼。”

赵衙役道:“要是种紫云英,不如现在就洒一批种子。

新安天暖,这会种下也能活。明春也不用再播种,草籽落了就长新的。”

沈明觉点点头:“那就请两个农户把所有田地都种上紫云英。”

沈明远不干:“哪里还用请人啊!我来!”

佳肴提醒:“要犁田耕地,咱家连牛都没有,你让大青上啊!

凭你省下的劳力费,还买不到几箱蚊香!不如你好好监工蚊香,用那钱来请人不好吗?”

沈明远被妹妹说服了,低垂着头道:“那就请人吧!”

赵衙役道:“大人若信得过,小的可以请同村中老农来做。”

沈明觉手一挥:“那就交给你了,佳肴,你来给工钱。”

再去看盐田,挨着海,一大片盐田像土腐块一样。

许多妇人穿的破旧,拿头巾包着头脸,男子只戴个大草帽光着膀子,推着九齿木耙子翻晒盐土。汗水一滴滴的滴进盐土里。

第112章 从海水到咸盐的转变

一群光屁屁的小孩子在沙滩上玩,晒得黝黑,嘻笑着捡贝类,跑远了大人就喊一声。几只大黄狗,一会跑到主人那里看盐土,一会跑到小主人这里看看有没有涉险。

咸腥的海风迎面吹来,四人站在高处看着眼前的一切,竟觉得这些盐农的生活十分令人向往。

可再转头看他们的住处,茅草小屋,陶土灶具。连床都没有,铺着草席子睡地上。孩子并非喜欢光屁屁才不穿衣裳,而是买不起布。

新安穷,这穷也分三等,而盐农自古就是最穷的,比渔民还穷!主要原因是这年头晒盐技术太差,出盐太低。

盐农辛苦一年,能果腹温饱已经是好的了。大部分人家则是兼职下海采珠,入山挖矿来维持生计。而盐农因为长期无防护地接触海盐,严重影响健康。

沈明觉眉头皱了起来,感觉身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新安县里的居民看着还能接受,也就脏乱了些。可这城外的居民,黑瘦矮小,连孩子也比别处瘦小许多。

新安之穷,岭南百姓之苦,此刻更有体会啊!

赵衙役指着一片盐田道:“大人请看,这边往前四十亩就是大人的职田。之前黄大人是租给佃户的,因为大人一直没说要不要收回,如今佃户还在晒盐。”

说话间一个驼背老农过来,拘谨讨好地对几人笑笑,操着一口难懂的官话跟赵衙役沟通。

赵衙役道:“大人,这位陶老倌便是租职田的盐农,他说才翻了盐土,大人要是收回盐田能不能等几日?这批盐煮完再收回。”

沈明觉连忙道:“你让他放心,我并非要来收回盐田。可以依旧租给他。”

那陶老倌这才放心,点头哈腰地跑回盐田继续翻土。驼背极严重,显得双臂很长,劳作的时候感觉他的头都要挨到土地了。

三人顿时都没了再看下去的心情,沈明觉道:“先回去吧。”

回家后沈明远没心没肺地接着去杏花巷做蚊香,佳肴和沈明觉却各自在房沉思。沈明觉从县衙取来关于盐田的资料,细细翻看。

沈佳肴则握着炭笔,用力回想前世看过晒盐的过程。上辈子作为厨师,对盐还是很有了解的。而她看过的第一本关于盐的书,却是在幼儿园的时候看的科普绘本。

“从海水到咸盐的转变”上面以孩子的视角讲了晒盐的过程。哪怕这么多年过去,沈佳肴还记得很清楚。再加上后来看的记录片和书籍,将这个时代的晒盐技术提升应该不是问题。

不过还是得多看看这个时代的盐农是如何制盐的。接下来几天佳肴和沈明远两人来看盐田。见盐农在浅坑上铺满茅草,把昨日晒的盐土放在坑中,不断淋海水在上面。

坑旁边修一小池子,茅草底下的卤水慢慢流进去,待池子满了先沉淀一段时间。然后勺出上层水,将下层卤水盛入桶中。

齐齐拿到村中专门煎盐的大锅又称‘牢盆’处,倒卤水进入,燃柴煎炼。待锅中水干,锅底那一层黄白的结晶便是海盐了。

既耗人力又费柴火,煎炼的盐还少。这就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的过程。

犹记前世看到古人制海盐的记录片,沈佳肴那叫震惊。汉人一千多年都是用这个法子制海盐,直到宋末元初,才有晒盐的概念。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