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俗女物语(163)
“没事,家里能有什么事情。就是最近身体不太舒服,多休息点就好了。”
说着,李伯昭轻轻咳嗽两声。
郑翔欲言又止,最后捧着茶杯坐下。
“小郑你不用担心,我跟工会主席商量过了。你现在住的那间屋子,你且只管住下去,每个月交点房钱就行了。不着急搬。”
“谢谢厂长。”
这可真是解了郑翔的燃眉之急。
“不过话又说回来,像你这样年纪的大小伙子,将来结婚成家,总归也要有间自己的房子。你们单位的效益比我们的好,你回去好好干,今年或者明年,说不定能分一套福利房。”
李伯昭说着,摇头笑道,“像你这样能干的年青人,也不晓得什么样的姑娘有福气嫁给你。可惜我只有一个女儿,已经嫁人了。不然一定要招你做女婿。”
“呵呵……”
郑翔捧着茶杯干笑两声。
回想那天在贺家,贺敏敏曾经就此讽刺过两句,说李厂长恨不得自己有十八个女儿,给他喜欢的男青工一人发一个。
“厂长,我有一份东西想要交给您。”
郑翔放下茶杯,把牛皮档案袋推到李伯昭面前。
“这段时间承蒙厂长关照,这是我的一点工作心得。”
从进仪表厂第一天起,郑翔就想着在离开之前一定要提交一份拿得出手的东西来,作为他这大半年下基层的汇报成绩。
他每天蹲在产线上和工人师傅们日日相处,再结合从期刊上看到的外国论文,对锅炉的温控问题有了些许心得。
去南京开会前,郑翔就开始着手撰写报告,打算临走之前把这份报告交给厂长,作为临别的礼物。如果实验通过,说不定真的可以大幅提高产量和安全性。
“哦?”
李厂长颇有兴趣,当即打开。
他一目十行浏览一通,面色却一点点阴沉了下来。
“小郑,这是你写的报告?”
“当然。”
郑翔双手放在膝盖上,挺直腰杆答道。
“如果这个是你写的,那么我桌子上放的那一份,又出自谁的手笔?”
李伯昭指了指身后的办公桌,眉头紧锁。
…………
“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京剧《沙家浜·智斗》)
墙上时钟的指针差不多来到下午五点,郑翔却迟迟没有回办公室。
看着不明所以的科员们窃窃私语,耿恩华把两只脚从桌子上挪下来,懒洋洋地拿起公文包。
“我先走了。你们派个人打扫一下卫生。天气预报说今天晚上要下雨,记得窗门关关好。”
他一贯迟到早退,科员们早就习以为常。
“耿科长,郑工一早去厂长办公室,到现在都没有回来。午饭都没有吃,会不会出什么事情了?”
科员小贾问。
“他一个要走的人,你那么关心人家干嘛。他根本不是我们单位的人好伐?不回来,说不定已经走了。怎么,那么想跟人家吃饭啊?”
听他语气不善,小贾也不敢多问。其他人还在犹豫,想着要不要去厂长办公室轧轧苗头,一个男人出现在办公室门口。
“苗书记,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
看到党委书记,耿恩华眼睛一亮,一脸谦卑地迎了上去。
“怎么,这是准备下班了么?”
苗书记看了眼时钟,“还有半个小时呢。”
“哪里哪里,这不在打扫卫生呢。维护科室环境,人人有责嘛。”
他说着,放下公文包,从门后面拿出一把芦花扫帚,装模作样地甩了两下。
小贾等人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露出嘲讽的表情——这位耿科长从进单位到现在,拿抹布举扫帚的次数大概一只手就可以数得下来,好巧不巧每次都是有大领导莅临的时候。
“不用扫了,跟我来。”
耿恩华连忙跟上,走到门边,转头叮嘱众人:“不准早退。把地扫干净了再走。”
“厂长,人到了。”
耿恩华跟着苗书记走进厂长办公室,突然觉得气氛有些不对头。里面头头脑脑地坐了一群人,除了他丈人阿爸,还有两位其他科室的领导,一个车间主任,还有两张陌生面孔。再一看郑翔也在其中,坐在角落里拿着个杯子闷声不响。
耿恩华不去理他,望着那两个陌生人好奇地问,“阿爸,这两位是……”
“是兄弟单位的同事,路过来看看。”
李伯昭不想多说,摆了摆手,“上班时间,注意称呼。”
耿恩华用眼角的余光瞥了一眼,见两人不过三四十岁上下,和自己差不多。又想起老丈人一贯爱惜人才的癖好,心想应该是哪个单位的技术工,过来交流经验的,也就不怎么放在心上。
“阿爸……李厂长,你找我有事?”
耿恩华讪笑着改口,不知道为什么,背后十几只眼睛同时齐刷刷的盯着自己,突然让他有种被公审批斗的错觉。想着,不适地耸了耸肩膀。
“请你来,是有件事情希望你配合协助一下。”
李伯昭说着,从桌上拿起一份文件,“这是你礼拜一交给我的报告书。”
“是,这是我这回从南京开会回来之后,我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经验,花了几个周末赶出来的。仓促是仓促了点,难道是有什么错漏的部分么?”
耿恩华不慌不忙,侃侃而谈,说完还故意朝郑翔看了一眼。
“但是为什么郑工今天交给我一份一模一样的报告。”
李伯昭说着,拿起另一份牛皮纸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