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皇的意志觉醒了(262)

作者: 秦晚书 阅读记录

政,我当年衷心的希望你过得比我好,但现在也是真心恨你,恨你走得那么快,那么远!

愿下辈子让我们不再相遇相识相知。

嬴政得知姬丹死亡消息时是伴随着姬丹的首级一起的。

赵摎还让人快马加鞭将姬丹的首级装在盒子里及时送到,嬴政看着盒子里面带微笑神态安详的姬丹首级,手指颤抖着将他取出来抱在怀里,低声哀痛,“丹~”

明明下令攻燕的人是我,悲伤的人也是我。

嬴政坐在昏黑的宫殿里不是思考了多久,也不知沉默了多久,他只是难得没有去顾及桌子上大量的公文,只是紧紧把姬丹的头颅抱在怀里而已,任凭那颗头颅上的污渍弄脏自己的衣袍。

他当年回咸阳的路上想过很多种再见姬丹的场面,但唯独没有想过他们两的再次见面会是阴阳两隔。

他和姬丹是朋友,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姬丹的心思。

两国交战在所难免,纵然有交情也不可能停下,而在友情里向来强势的姬丹不允许有人比他先做出决定,所以才选择了这样决绝的方式。

至此,嬴政的心彻底冷了下来,他下令让赵摎继续追杀燕王及其剩余部将,燕王死亡的那一刻,燕国将正式灭亡。

嬴政也想过是否要给姬丹追加一个君王的名号,但想了想还是没有,毕竟亡国之君的名号更难听,所以姬丹,原谅我的自私,我知你想当王的梦想,但我不希望你是这样的王。

成蟜不知道嬴政和姬丹的交情,但是玩家们清楚,所以[俞凇]提前就交代好了孟一孟二在赵摎送来首级之后禁止任何人打扰嬴政,也算是给了他们旧友见面的空间吧。

[俞凇]不是没有想过阻止赵摎的行为,或者劝说赵摎生擒姬丹,但是后来还是没有阻止,家国之仇不是简单的一句友情就能放过的,生死已定,不阻止嬴政的念想,让他见一面吧。

嬴政抱着姬丹的首级在明光殿了坐了一天一夜,等到再次推开殿门的时候,他脸色苍白,手里还抱着姬丹的首级,对车迅说:“收敛姬丹尸体,将他送回燕国厚葬姬丹,他不想见到我。”

他想,姬丹一定恨极了他,此生都不想再见到他了。

他也想把姬丹埋在燕国历代君王陵墓,但是以姬丹那么骄傲的性子不一定会想以这种姿态去见先祖,所以还是委屈姬丹留在燕国的土地而不是王墓吧。

嬴政说完之后就晕了过去,吓得孟一赶紧唤医师来给他看诊。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君上伤心过度,心虑焦躁,再加上一天没吃没喝晕了过去,等他睡醒后吃点喝点就没什么事了,不要食荤腥。

[俞凇]知道后沉默了许久,他们的到来帮助了嬴政,但也在嬴政和姬丹感情最为真挚浓烈的时候让他们生死相隔。

这是没有解法的必然事件,逃不过的。

第156章

不久之后, 赵摎就传来消息已经把燕王及其追随他的众大臣悉数俘虏,对此嬴政只有一个字。

“杀!”

这些人都没有留着的必要。

蒙骜那边在赵摎对燕国发起攻势的时候也跟着开战了。

而赵国的李牧由于玩家好友的阻止最后还是向秦国投诚了,嬴政命他继续驻守雁门关, 派遣了中庶子蒙革带五千军作为监军, 与咸阳每个月最少交流一次。

嬴政脸上的表情最近愈发少了起来, 命令下达得也相当干脆利落,还让赵摎怪不习惯的,专门找玩家替他传了一封信。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你这人怎么不跟以前一样叮嘱我那么多了?是不是你可用人才多了, 已经开始嫌弃我了?

嬴政忍着耐心看完发现通篇没有一个有用的字, 愤怒的提笔给他回了一个大大的“滚”字, 赵摎看到后大笑不已。

[俞凇]也有点放心不下, 挑了个时间专门单独请见了嬴政。

嬴政见到他的时候看起来还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模样, 但嬴政自己都不知道,他在信任的人面前总会不自觉的暴露一些小动作。

比如他焦躁的时候左边的眉毛会比右边的低一点,他不高兴的时候右手大拇指总是不自觉地摩挲东西一样。

[俞凇]一眼就看出了嬴政的难过, 他看着嬴政叹了口气,说:“难过不要憋在心里,容易憋出病来。”

嬴政抬头看向[俞凇], 抿了抿嘴,说:“我没有难过,我有什么可难过的呢?”

[俞凇]沉默了一下, 有点不忍地说:“为朋友的逝去难过并不是什么不被允许的事, 有时候也是可以伤心的。”

嬴政仰头看了眼房梁,轻声道,“后世会怎么说他呢?”

“后世会把他记载, 但是非功绩总有人说好也总有人说不好,这是人生常态。”

[俞凇]看着他说:“没有谁的人生是容易的, 抛开国家,谁都有为朋友悲伤的权力。”

嬴政听到[俞凇]这话,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知道,但我不难过。”

他一边说,一边右手大拇指摩挲着左手的手背,张了张嘴想要说点什么又咽了回去,他对[俞凇]说:“你的来意我已经清楚了,放心,我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难过。”

他只是觉得不可思议,那个在他心里的姬丹在后世竟然没有留下什么记载。

就像[俞凇]了解他一样,他也很了解[俞凇],如果后世真的有记载的话,在[俞凇]认定自己很难过的情况下,他一定会说更多的信息来让自己宽心,但是他没有。

嬴政觉得自己没有难受,他只是觉得心里有点空落落的罢了。

是的,他没有难过。

燕齐两国好享受,朝堂从上到下大多都追随上位者的喜好,极少数的刚正不阿一心为国的臣子得不到重用反而被排挤,但国家真出了事,最先站出来的是他们,最先死的也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