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七零:我有一栋百货大楼(734)

作者: 金克丝的救赎枝 阅读记录

一直等在这儿,怪无聊的吧?

林茂青笑笑:“见你正在忙,就没打搅你。”

“现在忙完了,咱们开始弄晚饭吧。”

徐婉宁借着行李包裹的遮掩,从空间里拿出来了三个大碗,一个就有人脸那么大。

她又拿出来了几包方便面,每个口味的都有。

“你们自己选选,看你们喜欢吃哪个口味的。”

袁雨晴知道徐婉宁研制出了方便面,还替食品厂挣了不少钱,更是借着分红开了一家慈善机构。

但方便面都投入市场大半年了,她还一次都没吃过。

问就是,家里人不给吃。

“我随便拿一包吧,婉宁姐的东西肯定好吃。”

徐婉宁忍不住嘴角一阵抽搐。

这种无脑吹的感觉,其实不怎么美妙。

“那我要红烧牛肉的吧。”

“好。”

徐婉宁将袋子撕开,将面饼依次放进了碗里。

一个面饼的分量很足,煮出来有二到三两的样子,以她和袁雨晴两个女生的胃口绝对够了,但林茂青恐怕吃不饱,所以徐婉宁又给林茂青加了一个面饼。

“可惜没有炉子,不然还能往里边加荷包蛋,再加上点青菜,岂不是妥妥的健康餐?”

林茂青不知道徐婉宁所谓的健康餐是什么意思,他只听到了妹妹说,需要一个炉子。

“我等会儿去说一声,争取明天给你弄个炉子来。”

徐婉宁下意识的想拒绝,后来想想,她这段时间估计每天都要加班,结束都要晚上了,食堂肯定没饭了。

她又不想麻烦厨师给她和袁雨晴单独做一份,倒不如留个炉子在这儿,也方便些。

“那正好,我带了砂锅来,每天还能煮粥吃。”

这顿饭虽然简易,但三人还是吃的心满意足。

“时间不早了,你们俩早点休息,有事及时找我。”

翌日,天刚蒙蒙亮,徐婉宁就带着自己昨天从实验室带出来的器皿,到了试验田里。

“徐同志,好久不见。”

“确实好久不见。你们的秧苗长势都很不错嘛。”

“嗐,这已经是第二茬了。今年的气候稍微有些反常,气温过高,又没有下几场雨,导致地里干燥,所以第一茬的秧苗硬生生地干死了。”

“不是能浇灌吗?”徐婉宁记得自己第一次来试验基地,就听说可以给秧苗浇灌。

却不料,听话的人只是苦笑着摇摇头,“以前确实可以,但自从上次有人故意弄错浇灌的水量,破坏了两块精心培育的试验田后,袁老就下达了命令,除非到了必要节点,否则不可借助外力。”

徐婉宁恍然大悟。

“我看天气,估摸着这两天会有一场大雨,再耐心等等吧。”

那人笑笑,却没有接话。

徐同志虽然确实有些小聪明,但不至于会看天气吧?

他倒是觉得这万里无云的状态,短时间内不像是会下雨的样子。

徐婉宁也没有跟他计较,直奔自己的目的地。

“这块试验田我要暂时征用。从现在起,到我离开之前,除了我和袁雨晴之外,不许任何人踏足这块试验田。”

试验基地的人都知道,袁老过世后,作为袁老唯一的学生,徐婉宁成了试验基地的负责人。

所以她的话,自然没有人反驳。

林茂青担心有人会暗中使坏,所以调动了两个人过来。

“你们务必要二十四小时守着这片试验田,不能让徐同志和袁同志之外的人踏足。”

“收到!”

交代完以后,徐婉宁就准备下地。

见袁雨晴也准备换鞋子,她便出声制止:“你暂时不用下来,需要你的时候我再叫你。”

闻言,袁雨晴迅速地站起身:“我都听婉宁姐的。”

徐婉宁独自下了地,寻了一个角落,将玻璃器皿里的液体缓缓倒入。

等液体全都渗入土地后,她又在周围做了一个标记。

第676章 我画的画惟妙惟肖

一晃,已经六天过去了。

这六天里,徐婉宁简直恨不得将一分钟拆成两分钟用,她每天早上都会去试验田看一圈,之后就一头扎进实验室里,继续自己的试验。

终于,在离开的前一天,徐婉宁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实验数据。

“经过几次试验验证,这个药剂是有用的,可以促进秧苗的生长。但我的时间太短了,要想看到进一步的变化,可能还得等我下一次来试验基地。”

如果不是答应过许校长,会代替农学院招生,徐婉宁真想一直待在试验基地,直到这一茬的秧苗长好,她再统计出所有的数据。

“婉宁姐,要想看到秧苗的变化,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啊?”

“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

“也就是说,最多只需要半个月,就能看到秧苗的变化?”

徐婉宁微微颔首:“理论上是这样。但这也是我第一次这样做,所以具体的,我也不是十分确定。”

袁雨晴在心里盘算了一番,最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婉宁姐,你安心地回学校吧,这儿就交给我。虽然我对秧苗的了解知之甚少,但我会画画,我画的画用惟妙惟肖形容都不为过。所以我会每天去一趟试验田,将秧苗的变化画下来。一直到第一茬秧苗长好。”

“这样一来,你就能看到秧苗每个阶段的变化,能省不少事儿呢!”

岂止是省不少事儿,简直是帮了她一个大忙!

“雨晴,这样会不会耽误你啊?”

袁雨晴摇头:“等会儿我写一封信,婉宁姐你亲自带给我父亲,父亲看完信后,会替我去学校请假。我已经跟父母商量好了,趁着这一次各大高校集体换专业的机会,让我自己也调到农学专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