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娇娇太撩人:硬汉老公吃不消(263)

作者: 相绪时春 阅读记录

直至沈央央的手指因长时间劳作而略感酸楚,他们的寻人启事终近完备。

离开招待所,队伍依旧分为两拨,分头行动。

沈央央手持纸张,陈林则负责涂抹浆糊,两人配合默契,将告示一张张贴上墙面。

沿途,行人纷纷侧目,投来好奇的目光。

“寻人启事?”

有人轻声读出了纸上的内容。

“没错,二位可有见过这两位?”

陈林不失时机地询问路人。

“未曾见过。”

行人答道。

“那告示上的信息是否真实?”

另一人追问道。

“如果真的找到了,那十块钱能如数兑现吗?”

更多人关注的是悬赏的真实性。

“绝无虚言。”

陈林重申道,“信息一旦核实,当即支付十块,若能指出确切行踪,奖额翻倍,助我们找到人,则直接给予五十块奖赏。”

五十块,对于多数人而言,数额可观。

此乃他们协商后的决策,姜宏平深知时态紧迫,为尽快找回失踪之人,毫不犹豫地赞同了这一提议。

“竟然这么多?”

周围人的目光瞬间亮了起来,尤其是一些年长且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众。

“无论何人,只要有关线索,请随时告知我们。”

陈林补充分明,“但若是提供虚假情报,不仅无法获得报酬,还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这一警告,有效遏制了许多人心中的侥幸心理。

沈央央在一旁静默不语,一来,陈林身为本地人,使用方言交流更为流畅自然;二来,世俗眼中,男性与女性在交往中的态度存在天然差异,认为女性易于沟通,心软,或许更容易被利用而获取错误信息。

虽然多番提问能够辨别真伪,但似乎没有必要为此耗费宝贵的时间。

然而,尽管询问频繁,真正的线索却仍未出现。

沈央央与陈林唯有继续深入搜寻。

不远处,一道窄巷的角落里。

一位老伯久立旁观,待人群散去,便一手柱杖,一手持着不知何处得来的寻人启事,向他们摇晃示意。

“哎,小伙子,小姑娘。”

“老伯,有何事需要帮助?”

陈林与沈央央同时回首。

“那上面说的,当真吗?”

老伯晃动着手中的告示,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疑虑。

陈林诚恳答道:“老伯放心,句句属实。”

老伯摆了摆手:“我这副老骨头,经不起玩笑啊。”

“您尽管放心,断不敢欺瞒。”

陈林小心试探:“老伯,莫非您知道些什么?”

第233章 疲惫不堪

“哎,我都一把年纪了,当你们的爷爷都绰绰有余。”

老伯颤颤巍巍地撑着拐杖,悠悠开口:“那天,我似乎瞧见过一对男女,与你们描述的兄妹有些相似,但也不能完全确定。”

陈林追问道:“是几日的事情?”

“十八号夜晚,我记得清清楚楚。”

陈林与沈央央对视一眼,日期恰与案发之时吻合,心头不禁泛起一丝希望的涟漪。

老人的嗓音略带沙哑,仿佛岁月在其间雕琢出深深的沟壑,他继续讲述着:“那男的啊,手里提着个不大不小的皮包,步伐稳健;女的则紧紧跟随着他的脚步,两个人从我面前轻轻掠过,举止亲密,我还以为他们是对新婚不久的小两口,脸上洋溢着甜蜜与和谐。”

姜文博和姜文姗,虽然血缘紧密相连,却因遗传的微妙作用,各自继承了父母不同的特征。

姜文博五官深刻,棱角分明,显然是承袭了父亲姜宏平的硬朗;而姜文姗则拥有母亲张桂华温婉的眉眼和秀美的脸庞,两人并肩走在外头,不熟悉他们的人常常误会他们是恩爱的伴侣,这样的误解对他们来说,早已司空见惯。

陈林的眼神里闪烁着求知欲,迫不及待地追问:“后来呢?他们离开的方向是哪里?”

老人的头轻轻摇了摇,岁月在他的额头上刻下了几道浅浅的纹路:“哎,我只是匆匆一瞥,没留意他们后来的去向。”

他似乎有些懊悔,“如果不是今天偶然看到这张寻人启事,这事儿早就被我抛到九霄云外了。”

沈央央那清脆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还夹杂着纯正的羊城口音,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周围有没有其他人跟着他们呢?”

陈林闻言,略感讶异地望向她,心中暗自赞叹,原以为她能够听懂已经不易,没想到还能说得如此流利,而且字正腔圆,颇有些地道的味道。

“我得好好回忆一下。”

老人没有注意到两人的小互动,只是微微抬头,眉头微蹙,像是在尽力从记忆的海洋中捞起那段短暂的画面,“似乎,有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太太,跟在他们身旁。”

“老太太?”

这个词仿佛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陈林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位老妇人或许正是邀请姜文博和姜文姗去她家中的关键人物,这样的推测合情合理,姜文博的警觉心可能会因为对方的年迈而有所放松,从而跟着她走。

毕竟,人们面对看似弱不禁风的老人时,往往会本能地产生同情,从而忽视可能隐藏的危险。

陈林的心中燃起了一丝急切,连珠炮似的问道:“那老太太您认不认识?长相如何?是不是这一带的居民?”

老人无奈地摆了摆手,脸上带着几分苦笑:“不认识,也没细看。这一带人流如织,形形色色的人太多了,哪能每个人都记得清楚。”

“好的,谢谢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