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刀客养家日常[古穿今](113)

对廿七表现出来的精明,他是最不意外的人。

只有这些人才会觉得一个隐居在山里的人就该是个傻子一样的人。

笑死,神州大地有多少道门高人隐居山野,连道协都做不到完全统计出来。

他们道门的人避世隐居是为了成为什么都不懂的傻子吗?

只有真的傻子们才会这么天真地以为吧。

红尘打滚久了想隐居,避世久了要云游。这么简单的事,傻子们都想不明白,大惊小怪。

正在红尘里打滚的道长面上微笑,心里翻个大白眼。

阮祥云是个不错的村干部,但也只是个村里的干部而已。他的眼界思维和世故圆滑的程度都比徐副县长差了不少。徐副县长看明白的,他没看明白。

他一听廿七要出山入世,就着急了。

“廿七啊,你要出山?去哪?去做啥?”他追问。

昨晚廿七住他家的房,吃他家的饭,穿他家的衣,张口就喊他“叔”,态度很恭敬。

让阮祥云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知。觉得自己仿佛真的是他的长辈似的。

廿七说:“山外的世界这么大,听说还有能跑的火车和能上天的飞机,我想去看看。”

“嗐,那有啥好看的。你想看,回头我带你去看就是了。”阮祥云说,“外面的世界乱得很,你一个人啥也不懂,别瞎跑。好好守着咱们道观才是正事。”

到了抖包袱的时候了。

有些事,迟早得揭开。姓阮的人都是阮卿的族亲。以后被他们突然发现,反而容易说不清,趁现在,正好。

“叔,你别担心。”廿七赧然道,“我有阮卿呢。”

阮祥云:“?”

阮祥云脑子转不过来。

阮卿为什么在他振兴老梅沟,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的大路上突然乱入?

廿七胡子拉碴的脸上,出现了堪称“腼腆”的神情。

没了之前的高冷淡然,也没了偶尔露出的精明清醒,这一刻他只是个单纯的,初初尝试感情的年轻男孩。

“我和阮卿说好了,”他说,“她带我去大城市,以后我和她一起生活。”

阮祥云目瞪口呆!

徐副县长正好奇这个“阮青”是谁,忽然“啪”地一声,什么东西碎裂了。

大家都转头看去——

端着一碗热鸡汤过来的七叔爷,刚穿过角门走了两步,就听见了廿七的官宣。

他手一松,一碗热鸡汤喂了土地公。

七叔爷如遭雷劈!又醍醐灌顶!

他终于知道为什么他一直就觉得阮卿和廿七之间怪怪的。

她对他说话的语气怪怪的。他对她的态度也怪怪的。

仔细一想,阮卿和廿七之间都发生了什么呢?

她身陷险境。

他英雄救美。

她漂亮动人。

他英俊厉害。

她和他,孤男寡女在无人的深山古观里共处了一夜。

老话怎么说?

冲冠一怒为红颜?

啊呸,是英雄难过美人关!

小时候去镇上听大戏,戏文里都说,美人乡是英雄冢。

七叔爷直恨得想捶胸恸哭——

师父,你看看你养大的孩子!

这才是他长这么大见到的第一个女人啊。

第一个他就兵败如山倒,要弃了道观去就红尘!

师父,你睁开眼看看啊!

苍天啊,咱们野人观的传承要断了啊!

阮卿很老实地待在老梅沟村里等。

期间刷过电视剧,打过游戏,帮祥云婶子掰过玉米,给村子里的孩子们买过村口小卖部的零食,收到了他们从河里摸回来的半透明圆石头做回礼。

好不容易,才把这两天撑过去,终于等到了进山的车队归来。

其中一辆车车门打开,廿七的大长腿迈了出来。他扶着车门站定,一眼就看到了阮卿,冲她微微一笑。

阮卿的担忧一下子都散了。

看廿七的模样,相信事情的进展一定很顺利。

按照计划,将道观归还道协,廿七拿到身份,他们两个人就可以从老梅沟村跑路了。

七叔爷也从一辆车上下来了,还捶了捶腰。

阮卿迎过去,当然不是迎廿七,长辈老人在呢,得先迎长辈。

她心情轻松,迎过去甜甜地喊了声:“七爷爷~”

七叔爷看了她一眼。

想发作,这又不是自己家的亲生的孩子,是别人家闺女在自家作客。

怎么也不能对客人发脾气。

忍气吞声又憋屈得难受。

最后,七叔爷只能用鼻孔喷气,重重地“嗯”了一声作为回应。

一张老脸抹了锅底灰似的,拉得老长。

第62章 分歧

阮卿毫无所察, 还热情地说:“七爷爷累了吧,快进屋休息一下,婶子说烧了热水给你泡脚。”

这么漂亮的闺女, 城市人,还一点架子都没有, 七叔爷再不痛快也没法发作,只能把自己憋得内伤。

这时候阮祥云招呼阮卿:“阮卿,阮卿, 你过来。”阮祥云可是阮卿整个计划里的灵魂人物,阮卿立刻乖巧过去了。阮祥云脸色也很微妙,引着她到徐副县长跟前,给他们互相介绍:“这就是阮卿, 我侄女。她爸就是阮爱华。这是咱们县里的徐副县长。”

其实昨天上午就互相见过了。

只不过当时人太多,阮卿不是主角也说不上话, 就在人群里。当时徐副县长看到了就觉得奇怪, 那女孩子气质打扮和乡村格格不入,只不过也没人介绍,他也不好多事去问。

现在知道了, 她就是廿七说的那个人。

徐副县长亲切热情地和阮卿握手:“阮爱华的闺女?我和你爸爸一起吃过饭。哎呀, 要和你爸爸说说,咱们县里现在有很多优惠政策,对回乡投资的乡亲,大力地保障,政府给你们保驾护航!任何时候, 都不能忘了, 咱们的根在这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