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刀客养家日常[古穿今](90)

阮卿深吸一口气,笑道:“对,都是一样的。”

她左右看看,指着石砖道另一边那个坟,转移话题:“那个你去看看。”

廿七拨开草过去看了看:“是衣冠冢。”

阮卿明白了:“是大家的吗?”

“对。”廿七说,“他师祖、师父、师伯师叔、师兄,还有一个老吴。”

他走回来,叹息:“这块碑比那块精致多了。”

边边角角都打磨得很好,字也刻得有力。显然是他终于肯面对现实之后,就制作的。

那时候还是壮年,有力气,也有许多的时光,小心雕琢,慢慢打磨。

每个人都取了衣冠埋入土中,再用石块垒于其上,做了衣冠冢。

阮卿点点头,沉默一会儿:“那,水坑里能确认吗?”

那坑里积了水,完全就是泥汤,什么都看不见。

廿七找了根棍子,在水坑边上蹲下,戳了戳,确认了:“应该是有棺木的。”

给大家做了精致的衣冠冢,等轮到他自己,老迈到死之将至的时候,缓缓地爬到准备好的墓穴里,钻进棺材中。

又费了很大的力气,挪动棺盖,把自己盖在里面。

然后安心地等待死亡降临。

廿七说:“这个不能这样,等水渗一渗,我给他修个坟。”

阮卿点点头:“好。”

这时候,手机响了。

阮祥云试着打电话给阮卿,竟然打通了。

“祥云叔,我很安全,别担心。”阮卿说,“我在道观里。”

阮祥云愣了:“什么道观?”

阮卿说:“就是传说的那个,就是七爷爷小时候进山一直找不到的那个。”

阮祥云脱口而出:“野人观?”

阮卿站在野人观里,眼睛忽然湿润了。

还有人能说得出这道观的名字,还有人记得这道观。

第49章 收拾

雨云散了之后,信号好了一些。

阮卿生怕又没有信号,语速很快地给阮祥云通报信息:“对,就是野人观。我不是被人救了嘛, 人家就是道观里的人。我现在就在道观里。不不,你们今天别来了, 天黑之前肯定到不了,这边挺远的。我给你发个定位,咱们明天早上再通个电话看看情况。”

来是肯定得让他们来的, 但不能摸黑走夜路爬山。也得给她和廿七留出收拾道观的时间。

挂了电话,她告诉:“他们明天才会过来。但我不知道他们走到这里要多长时间。”

廿七说:“他们是山里人,脚程应该比你快,早上出发的话, 大约……下午三四点能摸到这里。”

阮卿松了口气:“那时间应该够用吧。”

“足够了。”廿七点头,“现在就开始动手。”

“那我……”阮卿问, “我干什么?”

廿七失笑:“你好好坐着就行。”

有阳光了, 外面比屋里暖和。廿七从精舍里搬了椅子出来给她:“你晒晒太阳。”

然后廿七开始了。

他先去每个房间翻了翻,不出预料地翻出了一些工具。

其实看到皂角能给自己打棺材、刻石碑,他就猜到观里肯定有比较齐全的工具。道长们避世隐居, 深山不便, 很多东西必然是要靠自己。那时候的人常常会精通很多手艺。

廿七找到了基本上算是全套的传统的木工工具和泥瓦工工具,其他还有斧头和菜刀、柴刀、镰刀、锄头之类的。

很多铁器都锈了,有的甚至木手柄都坏掉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廿七第一件事是先找块石头,沾着积水, 把斧头和镰刀给粗粗打磨了一下。

然后跳到墙外面去。

阮卿什么也干不了, 掏出手机玩了会儿游戏,

廿七再跳进院子里的时候, 扛了好大一根大树杈,还有几根长长的藤。他说:“找到菜地了。”

道长们自给自足,自己在山里开荒种地。后来皂角一个人弄,是主要的食物来源。

廿七说:“荒的厉害,得收拾。”

但他衣服里揣了好几个土豆和玉米回来。

“厉害啊,还能认出土豆来。”阮卿说。

这土豆带着泥巴呢,是从地里挖出来的。也就是说廿七是辨认出了地面上的叶茎。

廿七一乐:“你只认识超市里的菜是吧。”

阮卿承认:“对。”

她给廿七找的许多学习材料里,有一个视频就是专门讲现在我们常见的食物中有哪些是外来物种的。

包括土豆、红薯、西红柿、辣椒等等这些。

问题是,这种视频就算阮卿看了,也不可能记得住这些植物茎叶的模样。

像西红柿、辣椒还可以从果实上辨认,土豆和红薯地面上面长什么样,阮卿根本不可能记得住。

廿七看一遍就都记住了,遇到了还能认得出来。

厉害。

“必须的。”廿七说,“这些不记住,行走在外,误食了什么,很容易中毒的。有时候需要草药,也得自己去挖,不认识怎么能行。”

阮卿单知道古代做青楼头牌要求高,琴棋书画得样样精通,还得有文学才华。

阮卿万万想不到古代做个杀手还要会这么多东西。而且感觉脑子不行的话,都做不了。

廿七把土豆玉米都拿到后院去了,也不知道做什么。

等回来,他把袖子挽起来,先把大树杈削了,把细枝条迭放在一起,然后削了根木棍。把藤条劈成细条条,用细藤条把树枝绑在木棍上,一个简陋的扫帚就有了。

他继续用柴刀削大树杈,给斧头和镰刀都换了新手柄。刚才为了砍这根大树杈,斧头那手柄断了。镰刀的看起来也不太行,就一起换了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