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1711)
有些时候,有些事真经不起细想,这个故事看似是为太子在造势,可又焉知不是有人在阴谋离间父子关系?背后的主使者究竟是谁?存了什么居心?又是谁最开始宣扬买活军入寇之江之事,还说这是宫里的消息?你看我宫里承认这事儿吗?
这些年来,京城这样的怪事不少,没影子的谣言闹得沸沸扬扬的,百姓们也跟着瞎骚动,每一回那动静都大得仿佛要怎么样了,但最后却仿佛又没怎么样,就说福建道、广府道罢,那是真丢了,可最后如何呢?不也没有如何吗!日子还不是一样的过?
还有京畿一带,前几年几乎每个月都传来有人自立为王的消息,说得真真儿的,什么一呼百应,好像变生肘腋,一下就打进紫禁城了似的,可没过多久也就偃旗息鼓了,仔细追究来由,多半都是特科官员引发的冲突,当地有人家撞窗口上,倒了霉了,心怀不忿,散布谣言,被锦衣卫查实之后,当即斩首吵架,此怪也就逐渐断绝了。
造反、起兵这种事情,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尤其这件事发生在江南方向,真要有这事儿,不出半个月,各方面传来的消息那就满天飞了,互相印证压根无法抵赖,要是假的那也一样,等个十天半个月,谣言也就自然消散了——这还是没有向买活军使团求助的前提下,倘若请使团去和买地求证,那就是几个时辰的功夫。不过,向他们求助别的事情,倒也算了,求问此事那毕竟还是有几分尴尬的:哪有人去问敌人,‘你是不是真要打我’的,宁可等半个月,这么问的话,岂不是颜面尽失,在买活军面前,再也无法抬起头来了吗?
“没有,你那边呢,躬耕兄怎么说?”
这些日子以来,这些南人进士一见面,几乎就都要谈起这个话题,这和北人进士前阵子一见面必然说特科是一个道理,那股子发自内心的惶急忧愤,就别提了,交流间也是神神秘秘,多不肯直呼消息源的姓名,以别号、籍贯称呼,掩人耳目,这也是因为他们这阵子被锦衣卫盯上了,必须低调的关系。
按照道理,再过上一两个月,等到南边的消息传来,确认无事之后,这股子恐慌的情绪也就会逐渐消散了,可这一回,还没等心腹家人从老家返回,京城这里,不知从何人口中,又爆出了一个大消息,把众人给炸得人仰马翻了!
说——买活军并不是无意图谋江南,这件事不是无中生有,的确有根源在的——说,谢六姐逐渐对‘半壁江山全数代管’说发生了兴趣,有意图谋江南,而皇帝这几次去使馆,并不是去游乐的,而是去和买地商谈代管费的,皇帝这是要抢在江南士绅面前,把江南各地,卖出个好价钱!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他打算把江南士绅多年来勤恳累积的财富,全都在法理上大笔一挥,送给谢六姐,以此来提高买活军直输内库的代管费数目!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若是家乡疫病,这样的消息便会让这些南官真正牵肠挂肚,大感恐慌了,因为疫病是最无情的,而家乡的医疗条件也有限,便是没有流行病,疾病而亡也是家人常见的死因,孩子养不住的也是比比皆是,这是他们不愿听到的消息——但,这依然是一时性的,大部分疫病不可能一次带走太多家人,大多数人总会幸存下来,就是北方的鼠疫,也还没到十室九空,一家死一两个人,这么说固然有些残忍——但一家死一两个人,对亲人来说固然是非常重大的打击,可在家族的角度来说,这损失并不算太大,总是能度过去的。
他们最不喜欢听到的坏消息是什么?那就是家乡被买活军觊觎并吞并的消息了——这个消息,才意味着情感和利益上的双重巨大损失。尤其是那些不上不下的官员——上,要上到致仕首辅叶大人那等级,才算是上了,买活军吞并福建道后,首府榕城的架势人家里,就只有叶家的族人最被宽待,想走的都被接走了,除了一些实在过分的首恶之外,余人不可讳言,有些是被蒙混过去了,按买活军规矩,该去挖煤的人,并没有去挖煤,而是逃出买地,来依附叶大人了。
做不到首辅,再不济也要做到六部高官,三品以上的大员,还能指望被宽宥一二,要么就是下到七品芝麻官——还要是京官,因为地方上七品官也够威风的了,至少够得上让家人借势鱼肉乡里,发几笔财了。若是京里的闲职小官,那家人也没法仗着发财,不过是不受辱罢了,有个几十亩地,够个温饱,便如同吴江叶家,在投买之前一样,进士,做过小官,正常的小地主,并无突出劣迹,那便是被买地吞并了,家族最大的损失也就是被迫分家,除此之外不太会有什么人员的折损,至少也没有入狱的忧愁。
上头的人,总有办法,下头的人,目标太小,那些不上不下,对于自己家人在故乡的做派多少心里有数的官员,对于这个传闻的反应肯定是最大的,这个传闻,点燃了他们心底最大的焦虑——买活军总有一天是要取走之江道的,江左道、江南道这两江,也迟早被鲸吞蚕食,只是……人多有惰性啊……
当然,对于这些在地方上根深蒂固,家大业大,和京城有紧密联系的家族来说,离乡远迁的坏处也是非常明显的,至少意味着家世的极大衰弱,几乎是一离开老家,就完全无法获得从前的优势地位了,而且,这么做又有什么用呢?和京城进士儿郎的联系是无法中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