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1976)
“那要是入赘的话,这些都不出,还倒拿一笔彩礼喽?”他不禁也跟着较真细问了起来,“这彩礼也是五十两银子?”
“那是自然!啥也不出,男的嫁妆也不要的,工作都可以没有,进门后女方家里安排。”小二认真地说道,“就是有一点,进门之后,就和旧婚俗里的媳妇一样,除了这彩礼的五十两银子之外,其余时间是没有私产的,你去不去做工,要看家里的安排,倘家里不愿意你去做工,那就去不得,在家做事,便愿意你出去了,收入也要上交,同时家里的家务,推诿不了,全都承包,烧饭洗衣、补衣服喂鸡喂鸭,打扫……等等一切都是你的活,有些人家还要求改姓,一旦离婚,净身出户,还要看情况讨回彩礼!就和旧俗的媳妇一样受气!”
就这点,和旧俗的赘婿要求其实也差不多,鲁二听了倒不诧异,点头没有接腔,一旁有人笑道,“吃了这些苦,能省下二百两也值得了,大房子住着,自来水用着,究竟家务能有多少——这一辈子能不能省下二百文都不好说呢!有那些温厚的人家,待女婿也和亲生儿子差不多的,倒没有听起来这样可怜!都不用出去干活受气,只在家里享福便是了,若是不好,为什么这么多小伙子争相来应选呢?必定是见旁人得了实惠,因而心动才来的么。”
虽然本地的赘婿不少,但在这些人看来,似乎反而证明了绍兴的富庶,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那店小二很善谈,也给自己倒了一杯热水,加了一点糖粉,一边吹着喝,一边叉着腰向鲁二炫耀道,“我们之江道,那是得过六姐称赞的——虽然入买晚,但开化得好!从上到下,我们之江道的百姓接受新风气是最快的,尤其是婚俗,变动得非常快,一下就适应了,比其余省道不知要省心了多少!广府道那些地方,哼,入买都多少年了,还是老思想。我们之江道就不一样了,百姓最求一个实际,这个新婚俗我们觉得很公平!就是要这样搞!”
“我们绍兴这里,本来有不少女娘,做了织工之后,也是打算终身不嫁的,就是因为看了太多嫁人之后,受到夫家虐待的事情。买地的新婚俗一来,这些姑娘第一个拥戴,这样她们想成亲的也能签个好婚书了。因此,我们这里的婚书啊,一开始条款就签得很谨细,而且是最实在不过的,半点都不讲什么虚面子,你想要签什么样的婚书,就要看你自己的成色了,你的成色好,自然可以把条款签得高高的,成色不好,往高里去配,那就也只能在婚书上吃些亏了。”
“这里的道理,是两头都行得通的,客官你说,公平不公平?也只能说一声公道。我们这里还有一点呢,就是说别的地方,年轻人往往接受新风快,上一代还是抱着老思想,更顽固。可我们这里的长辈算计得也很精细,家里有女娘的都坚决拥护新婚俗,要知道之江道本来就是天下织女最多的地方,家家户户生女也喜欢,生女不举的风俗,只在老山村里,实在养活不了。本来家里都有女孩的,新的婚俗岂不是一下就深入人心了?甚至发展出了许多森严的规矩,不亚于旧规矩!”
“譬如说,这一道婚姻,经过媒人说和,是招赘、两头相逢还是嫁人,是有严格标准的。倘若女方家里给造了房子,女方还在厂里担任一个小小的职务,或者更进一步,家里干脆就是开厂的,女孩还很有继承家业的希望。那么,规矩就摆在这里了,男方若拿不出相当的财物,那就只能入赘,这要是心气高不愿入赘呢?
对不住了,眼高手低,家里底子又薄,这样的人不是结亲的好人家,凭你们再情投意合,这个女婿我不要——女方若是硬要在一起,那也可以,家里准备的这些财物,便和你没有关系了,男方出多少,我女方出多少,算是两头相逢,成亲后你们独立出去过日子,将来遗产分配,没有你的份!结婚时候分到的便是全部,余下的自然有其他听话的兄弟姐妹去分,你不听话,我家里为什么要给你钱?”
这话倒也有理,大家都点头称是,那人便对鲁二笑道,“怎么样,大官人,你若有意,把你的条件说一说。也别害臊,我们不挑你别的,只要性子老实,身子骨好,放得下架子,总能找到合适的好人家托付,你若不嫌弃,相逢也是有缘,我便为你做了这个媒!”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这且又还不算完的,两头相逢,生下来的孩子,一家一个,冠姓权是轮流决定的,比如一家张男,一家王女,说好了第二个孩子王家来决定,到那时候这孩子是跟着姓王也好,或者是跟姥姥姓、奶奶姓,又或者干脆为了念恩跟六姐姓都好,就是不能决定跟着张家人姓。如若违反,娘家人较真是可以打离婚官司要额外赔偿的,倘若女方不愿意离婚,那娘家就可以把陪嫁全部索要回去——这婚书上虽然没有写,但在民间大家都支持这个规矩,已经成为了本地的风俗。”
“那娶媳妇的,也是如此,不相配的人家,就是想两头相逢,婆家也不会愿意,男孩子志气低,自己答应了的,那就只好当没有这个孩子了,叫他和他媳妇自力更生去。我们是最主张跟随六姐的,家产都在老人手里,不分下去,就不愁没人养老,分下去了,反而没人来嘘寒问暖哩!”
鲁二才到买地不久,并不知道别处的婚俗是如何,从这些人的口风中听起来,这么严格的婚种分割,大概的确是绍兴本地特有的,别处的婚姻还是听从各人自便的多一些。这里的原因也多,主要是因为绍兴这里,地少人多,本地人也多,很多当时迁徙去买地的本地人,在之江道入买之后又迁徙回来了——绍兴人是很恋家的,认为苏杭都不如自家家乡好。但凡是本地人多的地方,就容易发展出严格的特有风俗。只是绍兴的这种新风俗,很适合买地的新规矩罢了。